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陳鳳祁
榮成夜市很有腔調(diào)。“產(chǎn)地直達,碼頭直供”幾個字硬硬朗朗,再刁鉆的食客也難以挑剔——畢竟這座小城處處有海風味道,汽笛不輸引擎熱鬧,一切都在宣告這是一座臥在海的懷抱中的城市。
榮成夜市商家標語:“產(chǎn)地直達,碼頭直供”
榮成話也很有腔調(diào)。它聽感“很雜”,比一般魯?shù)胤窖暂p快,音調(diào)稍尖,兒化音秾,也有不少難辨認的“俚語”,有些像19紀曾在上海流行一時的“洋涇浜英語”。
我的采訪對象卞大鵬是“老榮成”,在朋友中有百科全書的美譽。他告訴我,這正是碼頭、口岸的特色: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處,做幾季候鳥或長久定居,都必然留下痕跡。語言是軟的,最容易受沖擊,因此方言往往是歷史最淺白的表征,各地來此向海討生活的人,便在榮成話里留下了起起伏伏的變調(diào)。
招工高薪吸引著天南海北的人
最有趣的是,這話里還有古音余韻,粗聽時,文白間雜,像稍顯蹩腳的古裝劇臺詞。這則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如同榮成這般仰賴海的饋贈、幾乎可達到自給自足的海城,和內(nèi)陸交流的動機不強。向外開拓卻對內(nèi)相對封閉,在語言系統(tǒng)上反而成了“孤島”。和快速變動的陸地生活相比,海城的一切保持著緩慢的韻腳。
來此地,我的任務是把這座城市翻個“底兒朝天”,把它從捕到一條魚的故事開始,講清楚人們?nèi)绾卧诮裉彀蜒由飚a(chǎn)品送進了北美、歐洲的貨架。我開始驚訝,海城早就開始變奏,它變得相當迅疾,48小時就能把海貨送到國內(nèi)任一角落,搭上飛機則更神通。
在當?shù)兀呀?jīng)鮮有人真正從事捕撈行當,船員來自四川、河北、河南,本地人多投身高附加值的行當,從家庭作坊做大做強直至上市的企業(yè)也不少見。聊起來,一家規(guī)模宏大的集團的歷史,往往能追溯到改革開放前后,一個漁民的大膽一試。生意做到全球的尋山集團、黃海造船廠等,大多有一個諸如此類的“創(chuàng)富”故事。
后來我得知,為蘋果、谷歌供貨的歌爾集團創(chuàng)始人姜濱亦是榮成走出的高材生。從較低端的零部件、小漁船、小魚苗做起,逐步變?yōu)槟茏鲋悄艽┐髟O備、造價上億的南極磷蝦捕撈船和海洋牧場。這些共性突出的故事,幾乎可以總結出一條“榮成精神”——和復雜黃海博弈上千年的榮成人,似乎永遠不缺向深水區(qū)進發(fā)的勇氣和隨機應變的靈活頭腦。
休漁期的榮成碼頭
風浪里要穩(wěn)住船舵,同時還需保持向前的姿態(tài),向海謀生的人,最懂習得“穩(wěn)與進”的平衡智慧,這讓他們回到陸地,仍然可做最勁的弄潮兒。
報道中,我提及“老牌冠軍”也有煩惱,漁業(yè)亦有轉(zhuǎn)型期陣痛,缺人、缺資源、缺技術是共同苦惱。
但我總會相信,哪怕是一腔樂觀地相信——海城自有腔調(diào),榮成總能辦到。
(大眾新聞記者 張瑞雪)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陳鳳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