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
水是生命之源,猶如流動在城市軀體中的血液,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靈氣。

“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其水西北流,逕玉符山...... 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故俗謂是水為‘祝阿澗水’。”這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一段記載,祝阿古城即在今天的槐蔭,玉水即是今天的玉符河,“濟水”在唐代后被稱為“清河”,清朝晚期,因黃河決口奪清河入海,古濟水河道變身為黃河。
由此可見,槐蔭自古便是水源富集,土地豐腴。如今,在槐蔭15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條河流如玉帶蜿蜒,黃河水、長江水、玉符河、小清河“四水融匯”共同勾勒出江北水鄉的富饒多姿。近年來,槐蔭區聚焦“人水和諧”,著力構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協同推進的格局,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線,精心繪就“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讓群眾擁有更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親水賞景幸福河
初冬時節,小河彎彎、流水潺潺,臘山河兩岸怡人的環境、愜意的景觀吸引不少市民在這里散步、沐浴暖陽。圓形跨河景觀橋、慢行步道、健身器材.....多元化的功能讓這里成為許多市民休閑的首選。“夏天涼快,秋天漂亮,冬天靜謐,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味道,繞著河道跑上一圈真是身體和心靈的雙重享受。”華燈初上,市民高女士身著綠色運動服奔跑在藍色的健步道上。

臘山河是濟南西部的一處重要河流,同時也是西客站片區內的一條生態景觀帶,如一條銀線般串聯起山東省科技館新館、省會文化藝術中心一院三館、弘陽廣場、5星級酒店-美悅云禧以及國家4A級景區-印象濟南·泉世界等文娛休閑景點。
今年,槐蔭區將臘山河整體提升改造列入重點民生工程,對全長4.6公里的臘山河進行整治升級。項目包括對河道周邊區域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污水管網,清淤疏浚河道,配套建設橋梁等附屬設施等,旨在為市民打造“親水近水樂水”的生態廊道。白色的“云影橋”是濟南首座環形跨河觀景橋,橋頂內部和鋼梁外部均安裝了裝飾彩燈,并在環形頂部內緣安裝了噴淋系統。夜幕降臨后,云影橋的彩燈亮起,變換著五彩斑斕的燈光,噴淋系統啟動后,從蓄水池抽取凈化后的中水噴灑而下,形成環形的水簾,成為夜景中的一道靚麗景觀。“設計的新穎漂亮,整潔又美觀,這個改造確實到位!”家住夢世界小區的杜先生贊不絕口。
筑牢水生態安全“防火墻”
與河為鄰,與水相親,良好的水環境是關鍵。
“興濟河老屯市場站點氨氮指標超標,建議立即組織人員對站點周邊水環境污染源進行排查......”監管人員發現在線網站數據異常,隨后立即組織技術人員排查,發現市政管網破裂,大量污水流入河道。這是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槐蔭分局在興濟河試點流域水環境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工作的日常一幕。

興濟河穿槐蔭而過,沿線為老城區和城鄉接合部,沿線水環境風險點源相對較多。2022年以來,以興濟河為試點河流,開展水環境風險評估工作,基于研究成果選點建成高光譜水質監測預警設備及平臺,系統目前穩定運行。同步開展全區重點斷面360度太陽能實時監控預警系統搭建、全區7條重點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水環境“一河一策”提升方案編制等工作;現已初步完成第一輪入河排污口排查,下一步將選擇重點排口開展水質監測及超標污染排口溯源及“一河一策”編制工作。有了水質監控的防火墻,許多隱患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小清河源頭水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放眼望去,玉清湖碧波蕩漾,小清河流水潺潺,生態美景如詩如畫,槐蔭“四寶”特色農產品金字招牌愈發閃亮,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保護“地球之腎”讓鳥兒安家
盡管氣溫越來越低,家住玉清湖街道的崔玉榮越來越忙了。今年58歲的老崔被朋友們稱為“追鳥人”,愛鳥、拍鳥、護鳥是他人生一大樂趣。幾年來,他用鏡頭記錄下了鳥兒們千姿百態的身影,灰色帕勞鳥、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黑天鵝、琵琶鷺……他的相冊內鳥類品種越來越豐富,“這全是因為環境越來越好,特別是濟西濕地及其周邊已經成了鳥兒們的天堂,大概有150多種鳥兒在這里安家了。”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近年來,槐蔭區以濟西濕地生態保護為抓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加強濕地生態資源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成為泉城濟南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目前,濕地園區綠化面積約4.56平方公里,栽植喬木、花灌木共60多種,水生植物、草花及地被共30多種,綠化實現全覆蓋,土壤實現弱堿化,空氣質量保持在優良。疏浚整理航道15公里,營造河道生態木樁駁岸1.5萬米,建設水中棧道3000多米,碼頭10個,實現水循環貫通。采用生物治理措施調節水質,種植苦草、黑藻、狐尾藻等水草600畝,栽植荷花、睡蓮1500余畝,濕地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濟西濕地區域內水質由建設初期的Ⅴ類水,轉為現在的Ⅲ類水,局部地區可達Ⅱ類水標準。

濟西濕地堅持突出特色,融入泉城文化,選擇種植濟南“市樹”柳樹、“市花”荷花等,從道路兩側、水系周邊、濕地公園入口區種植各類花海1500多畝,恢復濕地植被86.5公頃。在恢復重建區的開闊河灣和緩水區,種植和補植睡蓮、荷花、香蒲等沉水、浮水、挺水植物10多種,每當盛夏,觀荷區滿眼都是接天的蓮葉、映日的荷花。倚坐岸邊,在細雨、朝露的滋潤下,傾聽荷葉向上綻裂生長發出的細弱清脆的咔咔生,充滿著生命的力量。
為了讓鳥兒住的舒適。在寬闊水面及灘地內,人們恢復營造了水禽棲息鳥島18處,建設鳥類保護站4處。同時營造了高低不等的樹叢、灌叢和草叢,吸引水禽來此棲息。目前,濕地鳥類達到150多種,同時實施了禁漁工程,杜絕了網魚和電魚等破壞行為。通過多年的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濕地園區內生態環境改善效果明顯。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