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魏俊怡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濟南報道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12月4日上午,濟南市“著力增進民生福祉”主題新聞發布會召開。發布會圍繞濟南市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扎實推進健康濟南建設等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展開介紹。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戴龍成主持會議。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是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民生實事之一就是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延學介紹,今年以來,人社部門堅決扛牢穩就業政治責任,全力以赴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1-10月份,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6萬人,完成15萬人任務目標的110.7%;幫扶困難人員就業8744人,提前超額完成7000人的年度目標。
釋放政策紅利穩就業。研究制定《濟南市穩定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聚焦培育新就業增長點、強化重點產業就業支撐、扶持創業帶動就業、助力企業穩崗擴崗、保障重點群體就業、促進人力資源要素提升、推進數字就業建設、優化就業服務環境8個方面推出25條工作舉措,打出穩就業政策組合拳,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系統性的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政策體系。今年以來,綜合運用“直補快辦”“免申即享”等方式,一攬子落實吸納就業補貼、創業補貼、社保補貼、穩崗補貼等資金13.68億元,加速釋放穩就業政策紅利。
精準供需匹配促就業。線上,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存在的就業信息不對稱、崗位供需不匹配兩個突出問題,創新打造了“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臺”,開發了“濟南云聘e碼通”,建立崗位信息和求職信息“雙歸集機制”,實現就業供需信息智能匹配、精準推送,有力提升了就業工作質效。線下,搭建“才聚泉城常態化互動式招引平臺”,瞄準國內重點高校和創新資源集聚城市,常態化走出去開展校企合作、招才引智等系列活動,開辟13條專線引才線路,在40所重點高校開展校園專場引才對接會;在全市50余所駐濟高校輪動舉辦“選擇濟南·共贏未來”就業雙選會,推出“招聘夜市”等特色招聘活動,提供崗位信息58.78萬條;發揮市場化促就業作用,高標準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組建黃河流域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聯盟,組織“百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進校園”活動,開展招聘活動253場,幫助3.4萬名求職者實現就業。
加強創業扶持擴就業。出臺“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創業十項措施”,推出“創業提振貸”,個人貸款最高額度提高至60萬元(創貸30萬元+商貸30萬元),小微企業貸款最高額度提高至1000萬元(創貸300萬元+商貸700萬元)。今年以來,發放創業貸款13.07億元,扶持市場主體5788家。加快推進黃河流域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建成“長清大學城創業服務站”,組織創業導師、優秀企業家等資深創業專家,先后走進齊魯工業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管理學院等駐濟高校,開展各類創業交流分享活動132場,服務在校大學生近萬人,服務創業項目和初創企業160多個。舉辦2023年“就業創業榜樣事跡分享會”,選樹“十大創業之星”,大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在全國第二屆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上,濟南獲得金獎3名、銀獎7名、銅獎6名、優勝獎12名,獲獎數居全省第一。
聚焦困難群體保就業。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舉辦專場招聘372場,達成就業意向5.58萬人次。擴大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規模,今年新安置上崗4.55萬人。將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標準由每人607元提高到647元,為5.28萬人次困難人員發放社保和崗位補貼3.7億元。緊扣農民工就業需求,探索建設“海右靈活用工綜合服務平臺”,引入“小優快工”“招藍天下”“齊魯零工”“蟹殼零工”“政和科技”等市場主體,提供“供需撮合、技能培訓”等服務,拓展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推進零工市場和零工公寓建設,每個區縣(功能區)規范發展1家以上公益性零工服務場所,為農民工就近就業提供便利服務;加快建設“勞動者之家”,建成零工公寓5533間,為廣大農民工提供實惠、優質的住宿服務。聚焦農民工新需求新期盼,濟南還制定實施了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提升九大行動,為促進農民工實現更好就業、共享發展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
初審編輯:魏俊怡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