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隨著各大雪場陸續開板,冰雪運動持續升溫,滑雪裝備的銷售額也乘著“冰雪經濟”的東風突飛猛進。那么,今年濟南滑雪裝備銷售情況如何呢?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線下雪具店了解到,“滑雪鞋、滑雪板、固定器”成為今冬滑雪裝備暢銷三件套,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約兩三成,迎來“滑雪+”產品銷售旺季。
進店人數增多
營業額上漲約兩三成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滑雪的高峰期,也是滑雪裝備的銷售旺季。
12月21日上午,王大鵬剛剛送走前來購買雪具的顧客,又忙著給下一位顧客根據他的習慣安裝滑雪板,他在濟南市歷下區經營一家雪具店。

“今年銷售熱潮從10月份就開始了,一直到12月份,迎來了銷售巔峰,比往年情況要好很多,營業額上漲在兩三成左右?!绷牡奖┻\動熱潮對滑雪裝備銷量的帶動,從業十余年的他感受頗深,以前滑雪屬于小眾運動項目,冬奧會后加入這項“冬季限定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來店選購的顧客也逐漸增多,尤其今年更為明顯,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進店購買率上升至70%左右。
隨著冰雪經濟迅速升溫,王大鵬經營的雪具店也逐漸變成連鎖。今年,他又在濟南臥虎山滑雪場開了新店。
在濟南市的另一家雪具店,今冬的營業額也如同搭上了“火箭”。“上個雪季,店里的營業額接近100萬元。照目前的銷售趨勢來看,這個雪季預計能實現新突破。”店內營業員對今年的銷售業績充滿了信心,貨架上整齊擺放的滑雪板、滑雪鞋、頭盔等用具正靜待滑雪者的光臨,去滑雪場上發揮它的作用。

雖然是工作日的晚上,迪卡儂山東旗艦店的滑雪裝備售賣區依然人頭攢動,有不少消費者正在選購?!敖衲瓿鯇W滑雪的人變多了,來購買和體驗滑雪裝備的人也多了起來,線上線下銷售額都有所增加?!钡峡▋z工作人員介紹,滑雪板和滑雪鞋比較暢銷,有些滑雪鞋熱門款式出現了斷碼情況。
滑雪上癮
買裝備更上癮
與往年相比,消費者對滑雪裝備認知專業度提升,除了滑雪服外,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屬于自己的雪板、雪鞋、護具等全套裝備,以追求完整的滑雪體驗。
“滑雪場租賃的雪鞋款式都是基礎款,硬度不夠,滑起來比較吃力,也有很多動作沒辦法做。有雙適合自己的雪鞋,滑雪體驗感也會更好。”滑雪初學者孫女士正在迪卡儂試穿一雙千元左右的滑雪鞋,她在小紅書上根據自己的需求做好了攻略選購,到店后發現心儀的滑雪鞋斷碼有些失落。
和孫女士一樣,小司也是一位滑雪初學者?!案杏X滑雪是一項很帥、很有意思的運動,我剛接觸兩周,買了雪板、固定器、雪鞋、護具就已經消費一萬多了?!彼嬖V記者,對于滑雪者而言,隨著滑雪的頻率逐漸升高,也就意味著要開始置辦裝備,由此滑入氪金模式。

“從頭到腳每個部位都燒錢,有些"裝備黨"一年光雪板就要買四五塊,從雙板到單板,技術在進階,裝備也得跟著更新,我每年都得花個一兩萬吧?!痹跐鲜懈咝聟^的一家雪具店,滑雪愛好者陳先生正在挑選新的雪鏡,已經滑雪三年的他感慨道,買雪具已經變成了每年的固定投資,比滑雪更上癮的是買滑雪裝備。從10月份開始,他就在為今年滑雪季做準備了,預定適合自己的配件。但在陳先生看來,和真正的滑雪發燒友相比,自己在滑雪方面的資金投入根本就不算什么。
雪具店店員介紹,今年消費者在選擇裝備的過程中,除了關注性價比,也越來越重視體驗感和安全性。
在某電商平臺11月大促活動中,平臺上滑雪裝備的銷量同比增長近9倍,滑雪護具、滑雪板、滑雪鏡等類目熱銷。天貓“雙11”期間,滑雪品類同比增長近100%,多個滑雪品牌不到半小時銷售超去年全天。
入門級裝備3000元起
業內人士:滑雪市場迎來強勁復蘇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滑雪裝備售賣中,雪板、固定器、雪鞋是暢銷三件套,同時,這三件腳上的“武器”作為“耗材”也最燒錢。一般配齊一套入門款少則千元,多則上萬,甚至更貴。
在滑雪裝備的置辦上,還包括滑雪服、速干衣、滑雪襪、手套等服飾配件,雪鏡、頭盔、護具等安全裝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雪鏡、頭盔、雪服價格則都是百元起,千元是正常價,還有品牌滑雪服一度被炒至上萬元。

據雪具店工作人員介紹,配齊一套入門級裝備在3000元左右,如果是品牌的則需要5000元起步。
電商平臺“什么值得買”發布的《2023雪季開板消費趨勢》數據顯示,11月1日~20日期間,站內“滑雪”關鍵詞商品GMV同比增長23.22%,用戶討論熱度同比增長19.65%,滑雪夾克、滑雪褲、滑雪鏡、滑雪鞋等必備裝備成為大熱賣點,GMV分別實現58.07%、37.64%、21.58%、67.84%的增長,進一步證實了“滑雪熱”的持續升溫。
此外,站內滑雪板、滑雪頭盔、滑雪服等耐用品銷量有小幅提升,單品客單價增長則較為顯著。
據“什么值得買”商業運營中心負責人張宇昂分析,歷經兩年沉淀,中國滑雪市場已形成一批較為忠誠的消費客群,新玩家入局速度放緩,但老玩家已逐步進入進階期,對裝備要求較高。作為后冬奧時代的第一個完整雪季,國內滑雪市場在2023~2024雪季有望迎來強勁復蘇,已成為行業共識。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