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張帆
責任編輯:張帆
從“正襟危坐”到靈活多樣,從頂層設計到柴米油鹽,政務公開不斷深化,決策更加民主科學,曾經一板一眼的文字更深入廣泛地與社會、個人產生聯系,政民互動自然更“接地氣”。
通常情況來說,政府“透明”工作做得越到位,城市存在感就越強。近年來,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濟南頻頻“出圈”,其背后與政務運行愈加透明不無關系。
5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2024年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的《中國政府透明度指數報告(2023)》顯示,濟南市在全國地級市政府排名中位列第六位。
所謂政府透明度指數,簡言之,就是公眾通過網絡,能夠了解政府日常在干什么、想干什么、為什么這么干和干得怎么樣等信息的程度。
新聞發布會制度是實現政務公開的一項重要途徑。去年,濟南將新聞發布會開在田間地頭、開在活動現場,共組織了203場新聞發布活動,其中既有《濟南市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實施“工賦泉城”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的權威解讀,也有圍繞2023“泉城購”濟南消費季等刺激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舉措的政策公開,更有圍繞靈活就業人員使用公積金等民生關切的及時回應。
從“正襟危坐”到靈活多樣,從頂層設計到柴米油鹽,政務公開不斷深化,決策更加民主科學,曾經一板一眼的文字更深入廣泛地與社會、個人產生聯系,政民互動自然更“接地氣”。
當然,透明政府體現在多個維度、多個層面。《中國政府透明度指數報告(2023)》便是圍繞民主科學決策、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政府管理、加強民生保障、平臺機制建設等方面,對31個省級政府、106個地級市、120個縣(市、區)政府等的政務公開情況進行第三方評估。
由此也可推出,政務公開是手段,民主科學決策、優化營商環境等是結果,其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與和諧。而貫穿始終的是“求真”。
對企業來說,營商環境要真,市場競爭要真,發展前景要真;對個人來說,政策落地要真,政策紅利要真,政策兌現要真。
回看去年,營商環境方面,濟南市獲評高質量發展十大標桿城市、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最佳城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司法行政方面,在全國率先推出公證參與二手房“帶押過戶”新模式,全國首創公證參與不動產“帶封過戶”新模式;平臺建設方面,舉辦首屆海右人才節,構建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等等。可見,政務公開與城市發展原本就息息相關。
對比榜單也可以看到,或許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不會必然提升政務公開水平,但政務公開做得好的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好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地區。
比如,排名前二十位的山東省9個地級市政府中,至少有濟南超然樓、濟寧尼山大會、淄博燒烤、臨沂燈光秀、菏澤漢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火爆出圈。尤其是老工業城市淄博,近兩年的轉變有目共睹,有人就將淄博“出圈”原因總結為:政通人和。這何嘗不是透明政府的精準凝練。
政府透明度,考驗著政府行政主體或者重要公務人員在進行政務公開、政民交互過程中的智慧和技巧運用程度。作為省會城市,濟南一直以來在政務公開方面都有著良好的傳統和做法,從此次透明度指數排名我們可以看出,濟南市政府在信息公開、政策解讀、數據共享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嘗試。
然而,就全國來看,政務公開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手段提升政務公開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更好地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等。
無論如何,對于城市執政者來說,想讓城市“出圈”,不妨先讓政府“透明”。
原標題:濟南透明度指數全國第六:政府越“透明”,城市存在感越強
初審編輯:張帆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