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濟南報道
2004年,當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飛人”創造歷史的消息激蕩神州之際,一顆文化的種子破土而出,首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開幕。20年后的今天,在第二十屆文博會現場,山東展區憑借“好品山東 黃河大集”這一主題,匯聚150家企業、2000余種產品閃耀鵬城,唱響別樣精彩的“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主題曲。
文博會的二十年,也是山東文化產業與市場蓬勃發展、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二十年。面對“變”與“不變”,“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如何做到眾口傳唱?以齊魯之名赴文博之約,山東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底氣?對于文博會,我們還有什么新的期待?
“變”與“不變”的答案是什么?
如果把文博會比作一桌文化藝術的“滿漢全席”,那么廣大觀眾就是聞香而來的“老饕”。如何烹出一道道精致的菜品,山東展區這次費了不少心思。
端上經典拿手菜。本屆山東展區的亮點之一,是非遺文化的創意再現。花絲鑲嵌技藝復刻的二龍九鳳一品誥命冠,須經過掐、填、攢、焊等多道工序,且工期不短;來自昌邑同文堂的一支毛筆,蘊藏著“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技藝之美,承載著“千古無人繼羲獻”的情誼之深;“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曲沂韻陶笛神秘了千年,驚艷了世界。
創作者們“舊瓶裝新酒”,以現代性、時代感的文化形式,向觀眾傳達新的感官體驗。一批批來自山東的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亮相,不僅實現了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也促進了非遺的產業化發展。
嘗試新鮮創意菜。除了經典“拿手菜”,山東也鼓勵將實驗性、探索性的“創意菜”端上“餐桌”。為了精彩呈現,山東展區集結了本省在全國及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單品、冠軍品牌、產業集群,有“全國最大的馬面裙生產基地”菏澤曹縣,有“全國最大的柳制品加工生產基地”臨沂臨沭柳編產業集群,還有全國電吉他生產量第一的鄌郚樂器產業集群、“全球最大的骨質瓷生產基地”臨沂銀鳳骨質瓷。據說,即使在山東省內,也從來沒有這樣匯集“榜首”進行展覽。
烹飪多元特色菜。本屆展會,山東帶來諸多“新玩法”:像穿行于展區的燦爛牡丹芍藥花海,欣賞頭戴簪花、身穿漢服的曹縣演員走秀,配以古香古色的場景音樂,真有穿越時空、“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再如,在現場吃一口香噴噴、油滋滋的淄博燒烤,來一杯涼爽“上頭”、冰鎮解渴的青島啤酒,捧一把水汪汪、紅艷艷的山東大櫻桃,讓“山東味”征服肚子、鎖住人心。
縱觀這些展品與活動,“不變”與“變”貫穿其中:“不變”的是以精品奉獻觀眾,把山東近兩年文化“兩創”成果,拿出來曬一曬、晾一晾;“變”的是文化順應隨時代而變,在傳統與經典中融入時代精神,回應當代觀眾的審美期待。
山東何以閃耀文博會?
在“不用東奔西走,一日盡覽中國”的文博盛會上,來自山東的數字創意、文化科技、手造非遺輪番上場。獨特的文化風格在這里綻放魅力,從磅礴大氣到溫柔空靈,從活力四射到潮流澎湃,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目光。
與文博相擁,山東著筆的是一場關于創意與想象的文化盛宴,撥動我們感知美好的心弦,這種魅力何以閃耀全場?強大堅定的自信與底氣或許是最好的答案。
在以文傳聲的盛會中,我們看到了山東的驚艷與多元。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齊魯大地上,多元文化各有萬千氣象,其特色“各美其美”,造就了山東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
駐足文博會,山東憑借其真摯動人的文化格調、鮮明豐滿的文化標識,找到傳統與時代結合的最佳“打開方式”。用IP的視角來細細觀察,會發現山東展區中牡丹元素無處不在:無論是牡丹漢服、牡丹瓷、牡丹籽油,還是牡丹簪花、牡丹刺繡包……可以說,凡是能承載牡丹美學、讓今人感受到牡丹風貌及其延續的,皆在文博會現場有所展現。
文創產品是文化“出圈”的靈魂。展會上,90后“糖藝師”崔久祥用創意為“糖”賦能,將童年記憶中簡單的糖畫,制作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品”,憑借樸素的糖、國風的美,成功登上央視新聞及多個節目;淄博軟陶“龍龖龘”,通過丑萌的形象設計,為龍元素文創注入了個性化、親和力和新鮮感,精準“擊中”了年輕人的喜好,受到大眾的追捧。
在數字潮涌的盛會中,我們看到了山東的創新與活力。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全景式數字化沉浸、多維度探索式交互等文化科技層出不窮,在數字文化中尋找新機遇的山東,讓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穿屏而出”,消弭了地域、時空之間的“文化鴻溝”。
近年來,立足“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較優勢,山東把數字文化應用發展作為推進文化“兩創”和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在近幾年文博會的現場,文化數字化一直是山東展區當之無愧的“主角”,今年山東的新企業參展比例更是高度達50%,“手握”數字文化產品的展商大放異彩,“軟硬兼施”提升觀眾的體驗感。
漫步《龍箏繪夢》數字體驗空間,可以領略風箏制作的匠心獨運;走進MR產品“梵高”的世界,可以感受虛擬現實與大空間定位技術帶來的“心靈震撼”;浪潮、海信、歌爾創客、金東數創等15家數字企業集中亮相,一鍵實現屏幕自由卷曲的升降卷曲激光電視、MR虛擬直播一體機、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等展示項目,彰顯了山東擁抱數字文化發展不斷向“新”進軍、往“高”攀升。
在博覽交易的盛會中,我們看到了山東的儒雅與好客。從千萬年中走來,孔孟之鄉山東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巨著,凝聚著前人的智慧,見證著不同時期文化的裂變、撞擊與融合,“儒雅”與“好客”深深刻在文化的靈魂里。作為16次參與過文博會的“老友”,山東一如既往用滿滿的誠意與細節打動人心。
這次參展文博會,山東循著“推品牌、強交易、重出口”的思路,150余家企業“搬家式”展出。除了16市好品之外,各地的特色美食、時令水果也“搬”到了展區。淄博燒烤、臨沂煎餅現場制作,吸引觀眾排隊購買;青島啤酒、商河西瓜、夏津桑葚等,受到國際友人的點贊。免費品嘗、現場贈送、買一贈一、集章打卡送好禮、山東好品大放送……多形式的促消費措施,用好客真情打動觀眾,同時最大化發揮文博會平臺效應,助力產品的交易。
在摩肩接踵與人聲鼎沸里,在一聲高過一聲的“吆喝”中,買章丘鐵鍋、賞東明糧畫、品張裕葡萄酒、玩轉魯班鎖,漫步山東展區搭建的“黃河大集”,一“趕”就趕出了濃濃的煙火氣,也趕出了山東人的熱情與好客。展會期間,山東還策劃舉辦27場訂貨洽談簽約活動、23場線上直播活動、25項現場互動體驗活動,每天輪翻展演小型木偶戲、皮影戲、樂隊電吉他演奏等多種節目,展現了儒商特有的真誠情懷。此外,通過線上線下多形式推介文化產業項目300個,在“高手如林”的“跨圈鏈接”平臺,為企業發現和創造市場需求,促進資源共享、客源互促、優勢互補。
“好品山東”與“好吃廣東”擦出了什么火花?
山東以“好品”聞名。從栩栩如生的濰坊龍風箏、精致小巧的華光國瓷到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時速600km的高速磁浮列車、耕海一號現代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物產資源,也展示了山東制造的硬實力和影響力。
廣東憑“好吃”出圈。從清湯火鍋到蒸、煮、炸等多種烹調方式,廣東菜系既有粵菜、潮州菜、客家菜等,亦有糖水、點心等,成就了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
山東與廣東的“文旅牽手”,讓彼此深深結緣。而牽手的“信物”,是相通的文化精神和尊重包容彼此文化差異的胸襟。
早在4月30日,兩省就啟動了“好客山東 好吃廣東”文旅資源互動合作系列活動,推動粵魯文旅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此后,更是借助2024年“5·19中國旅游日”等節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旅品牌活動,開創兩省文旅產業共贏發展的新局面。
此次文博會上,山東跨越山海來與廣東相會,打破了地理層面的界限,兩者共同描繪的“文化一家親”美好愿景變成生動現實。在這里山東觀眾可以欣賞由機器人帶來的潮汕非遺表演,感受“鵬城·腦海”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帶來的震撼,品嘗新鮮的潮州鹵鵝、西牛麻竹筍、汕頭粿條美食。而廣東的朋友們也可以欣賞來自山東的濟陽仁風西瓜、泰山黃精茶、聊城魏氏熏雞、沂蒙茶葉、濟寧陳宜斗蜂蜜……南北方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差異,讓我們看到一南一北“牽手”合作,或許可以成為文旅市場上大顯身手的“黃金搭檔”。
雖有重山為阻,隔千里之遙,“朋友圈”始終擴的寬寬的。執筆欲書,卻道不盡山東與文博會的深深情誼,寫不盡展會上美好而又溫暖的真情點滴。共同走過的那些年,鵬城不會忘記,山東不會忘記,文博會也不會忘記。今后,這段關于文化的“故事會”還會帶來怎樣的想象?我們期待著。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