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
三年前,濟南選擇了一條旁人從沒走過的路,沒有先行的經驗可循,更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參考,前路如何誰也不知道!
這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驗。2021年11月,濟南獲批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作為全國首個試驗區,濟南承擔著先行探索的職責。
距離這場“試驗”已經過去3年,這條路好不好走、辛苦不辛苦、取得了哪些經驗,濟南最清楚!
金秋十月,第二屆濟南科技金融論壇如約而至!相約泉城的金融大咖以及上市企業、科創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創投機構代表一起,對走過3年的“試驗”復盤,碰撞“智慧火花”。
說白了,科創金融改革試驗,主要探索如何讓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又如何讓金融機構實現更好發展。
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問題。路子闖出來了、模式探索出來了,能夠實現金融與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濟南這條路走得怎么樣?
在豐富科技金融供給上,濟南建立了以專營機構支撐、專屬產品支持、專項政策引導、專家團隊服務、專門板塊培育、專業載體聚焦“六專”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在全國率先制定科技金融機構建設指南、監測指標體系等地方標準,推動了全市22家專營和特色機構創新審貸模型、風控模式、服務體系等。
在金融產品優化上,濟南圍繞人才團隊可作價、信用數據可定價、知識產權可估價、科創企業可評價,推出人才貸、科創貸等專屬金融產品,精準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在融資渠道多元化上,濟南支持科創企業上市掛牌和發行債券,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建立專精特新板、齊魯科創板等專門板塊,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及全國股轉系統均在濟南設立了山東服務基地。
金融機構有資金和支持愿望,科創企業缺少資金但卻創新澎湃。科創金融改革,實質上就是為雙方“搭橋”撮合。
試驗期間,濟南密集出臺各類政策——
比如扶持科技創新34項政策、人才“雙30條”政策,打造山東科技大市場,通過政策支持、市場化運作,為科創企業提供創新發展、技術交易、項目孵化、融資路演等全過程服務;
搭建全市統一的“泉融通”融資服務平臺,歸集整合各類政商數據,支持金融機構對科創企業精準畫像,提高融資對接成功率;
推進數據資產入表,支持企業開展數據資產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打造“6+N”政府引導基金集群,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天使創投母基金,重點支持初創期、中早期科創企業;
推動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私募股權機構投資濟南企業433家。
試驗效果怎么樣,關鍵看科創企業有沒有壯大、金融機構發展成效。
目前,濟南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分別達到8323家、6917家、135家,較2021年分別增長43.7%、57.3%、285.7%,初步形成了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以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為引領,以各類科技型企業為支撐的創新主體集群。
從科技成果轉化來看,依托濟南227家科創孵化載體和山東科技大市場,政產學研金服用的成果轉化鏈條更加順暢,2023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916.1億元、較2021年翻了近一番。
從引領作用上看,2023年,濟南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9.1%、較2021年提高4.4個百分點,濟南在英國《自然》雜志評選的全球科研城市百強名單中居第32位、較2021年提升25個位次。
而從金融維度來看,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98萬億元、3.11萬億元,較2021年末分別增長27.4%、33.4%。其中,科創企業貸款余額1937.5億元、較2021年末增長76.4%。
數字能夠說明改革的成效,但任何的試驗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這場試驗還有一些“題目”需要破題。比如金融機構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新產品、風控體系、考核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平衡銀行科技金融業務的風險與收益;如何增強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健全資本市場退出機制。
解題的“答案”,仍需在實踐中摸索,在發展中探索。
根據《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計劃在5年內完成試驗區建設各項任務,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新增科創金融專營(特色)機構30家以上。科創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全面增強,科創企業貸款、科技保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
如今,這場全國試驗中,濟南不再孤單。
除了濟南,中國人民銀行還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興、北京中關村等地設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截至2023年底,各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認定各類專營機構超300家。
作為最早開展科創金融改革試驗的城市,未來還將承擔著更大的探索重任——
比如,用好用足科技創新再貸款、支小再貸款等工具,引導試驗區金融機構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優質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繼續推進“科技人才貸”等特色產品和服務,實現人才與資本的有機結合,為其他地區提供模板和經驗;
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用,深化與全國性證券市場板塊間的合作銜接,提升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活力;
匯聚公共數據、互聯網公開數據和第三方商業數據,突破金企信息不對稱難題,實現對科技企業的精準畫像;
……
需要改革探索的領域仍有許多,濟南仍需繼續“破冰”!
原標題:濟南“第一個吃螃蟹”走了這條路!
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