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國郁
柳子戲《大河糧倉》劇照。
近日,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在濟南、煙臺、臨沂、濱州和菏澤舉辦。活動重點匯聚近三年來我省新創作推出的眾多優秀文藝作品,質量為先,突出惠民,戲曲、音樂劇、舞劇等品類豐富多元,可以說是齊魯文藝百花的一次集中綻放,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藝術的交響、文化的盛宴,再次擦亮了“好戲山東”品牌。
記者 孫遠明 濟南報道
10月16日,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簡稱“山東十三藝節”)新創作優秀劇目評比展演——柳子戲《大河糧倉》在山東劇院演出。
這是一個描寫黃河邊鹽堿地變身大河糧倉故事的劇目,演員富有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的生動表達,讓觀眾看到了三代農業科技人員跨越70余年的追夢之旅。當天正是世界糧食日,二者主題的契合為演出增添了更為深刻的意義。
“好戲山東”若要叫得響、傳得開,離不開觀眾的口碑。從此次藝術節參演的劇目來看,質量高、本土化、小切口、時尚的表達,更能貼近觀眾。
宏觀角度來說,不少作品都和柳子戲《大河糧倉》一樣,主題鮮明,富有時代內涵,把山東故事生動地呈現在了舞臺上。
本屆藝術節開幕式上亮相的音樂劇《我家門前有條河》,以小見大講述新時代黃河沿岸鄉村振興的真實故事;《青春之城》講述臨沂物流與商城的進化,展現新時代臨沂高質量發展的青春畫卷;京劇《大運河·南旺閘》聚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織出感人的大運河修建故事;呂劇《烈烈渤海紅》生動展現了渤海老區的革命歷史;舞劇《大河之洲》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反映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從微觀來看,許多劇目從小切口著手,以小見大,將百姓身邊事搬上舞臺,積極反映人民生活,拉近了舞臺和觀眾席的距離,讓觀眾看得懂,愛看。
入選新創作優秀小型劇(節)目展演的16部小型劇目和24個節目在這一點上表現突出。聊城冠縣蛤蟆嗡小戲《溫情窗臺》聚焦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養老問題;鄒平呂劇《老牛嫁女》批判高額彩禮現象;《老蟹出圈》《上直播》則犀利地批判網絡直播亂象。山東梆子《闖關赴任》讓觀眾領悟為官當廉的深刻道理;呂劇《圖啥》在輕松幽默中引發大家對“為人民服務”內涵的反思。茂腔小戲《小歡喜》中的婷婷、周姑戲《望故鄉》中的玉海、音樂劇《永不迷航》中的王守舵,這些“小人物”身份普通卻懷揣遠大理想和高尚情懷。
從表現形式上來看,不少劇目反映出文化“兩創”的成果,大膽創新,為傳統藝術的表達賦予了多重魅力,為好戲的傳播增添了旺盛的時代活力。
10月19日、20日,現代京劇《弄潮》在山東濟南省會大劇院上演,劇目以“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跡為原型,在舞臺上鋪展開一幅現代工業美學的壯麗圖景。多媒體的巧妙運用,增加了舞臺的空間感、色彩感,劇中音樂大膽運用“電音+戲曲+交響”的模式,“俘獲”了年輕人的心。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類似“好戲+”的舞臺呈現方式,在本屆文化藝術節上屢見不鮮。《我家門前有條河》以黃河灘區發展為背景,融合現場電子樂與傳統民樂,融入網絡直播帶貨等流行元素,貼近現代生活;《永不迷航》融合漁家秧歌、漁家鑼鼓、漁民號子等非遺元素,獨具海洋特色;話劇《煙火人間》以青島里院為背景,細膩描繪上世紀改革開放期間居民的煙火人生,舞臺美術設計亮點突出,道具充滿時代氣息,喚起觀眾對往日生活的溫情記憶。
山東是文化大省、曲藝大省、戲曲大省。近年來,山東實施“齊魯文藝高峰”計劃,著力精品創作,擦亮群眾性小戲小劇創演品牌,持續推動全省文藝工作全面繁榮與高質量發展,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立上舞臺。
十月金秋,山東十三藝節的舉辦,不僅為近三年我省文藝成果提供了集中展示平臺,還推動不同藝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文化創新。相信通過此次活動展演,會激發更多文藝團體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創作出更多講好山東故事,展現齊魯風韻的精品力作,給觀眾帶來更高質量的視聽審美享受。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