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濟南的冬天是什么味兒啊?咱‘老濟南’肯定會告訴你:蜂窩煤、臘八蒜、唐王大白菜。”今年68歲的濟南市民牛先生說,“唐王大白菜燉豆腐,湯是甜的,嚼著是脆的。現在一想起來還流口水,那個味兒記一輩子。”
在老濟南冬天的記憶中,唐王大白菜一定占有一席之地。
11月11日,距離“小雪”節氣還有11天,歷城區唐王街道崔家莊村白菜種植戶李小民在地里忙碌著,為豐收做最后的準備。他用刀隨手砍下一顆大白菜,從中間切開,黃澄澄的菜心露了出來:“脆度和甜度已經差不多了,‘小雪’過后菜心會包得更緊實,也會更甜。這些新品種,估計每斤能賣到5毛錢,比普通白菜市場價高一倍。”李小民一邊嘗著一邊說。
唐王大白菜有500年的種植歷史,是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濟南“四美”蔬菜之一。隨著大家冬季從“冬儲菜”向“精挑菜”觀念的轉變,唐王白菜也面臨著“供給側”的改革。近年來,依靠種質創新的“新質力量”,唐王大白菜種植和銷售也向著更高質量、更多元的產業方向發展,擦亮老品牌,留住老味道。
根小、心黃、菊花頂才是“正品”
李小民家十幾畝的白菜地周圍,是一望無際的麥田。當下,小麥已經出苗,綠油油,一片生機勃勃,“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麥子地種的都是白菜。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地頭的車就排成長龍,機關單位、各大企業、部隊學校都來囤‘過冬菜’,家里一忙就是一個月,收入就指望種白菜。”今年45歲的李小民一家三代種白菜,唐王白菜鼎盛時期地里熱鬧的情景他歷歷在目。
“根小、葉多、菊花頂,形狀是橢圓的,切開之后心是黃的,生吃就脆甜,燉煮湯也是甜的,這才是正宗的唐王白菜。”李小民說,“最早唐王白菜的品種叫‘唐王小根’,是老一輩把白菜從中砍開,等著它開花結種自然發展的品種。唐王土里沒有沙子,水質也好,所以種出來的白菜特別脆甜,但也因為甜愛招蟲,所以‘唐王小根’逐漸就沒人種了。”
記者了解到,唐王白菜種植歷史有500多年,代表品種就是“唐王小根”,特點為平頭菊花頂、薄白幫、深綠皺葉,單株重達7—12斤。在農業實踐中,唐王人摸索形成了從育苗、播種,到管理、收獲一整套成熟的大白菜栽培技藝,歷史上唐王白菜種植面積最多達到3萬畝,曾有“唐王家家戶戶種白菜,全市冬天囤菜來唐王”的盛景。
從“冬儲”到“精挑” 開啟供給側改革
隨著“冬儲菜”觀念淡出人們生活,以及老品種“唐王小根”愛招蟲等缺點,“賣不上價”、種植戶“青黃不接”、品牌傳承后繼無人,成為唐王白菜面對的現實問題。
“我今年已經45歲了,在我們村白菜種植大戶里算是最年輕的了。白菜不像小麥好管理,它需要經常有人來照料,而且價格不高,所以愿意種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李小民說。崔家莊村是唐王大白菜的核心種植區,該村白菜種植30畝以上的大戶有四五戶,大多數人都是種上一二畝自己吃,吃不了才零散著賣。
隨著大家冬季購買蔬菜從“冬儲”向“精挑”觀念的轉變,久負盛名的“唐王大白菜”也面臨“供給側”改革。
以崔家莊村為例,近年來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在原唐王白菜的基礎上,試種新品種,提 升品質,促農增收,保護唐王白菜品牌。
“我們去年試種了500畝省農科院新品種‘魯秋白三號’,這個品種成熟期是75天,每顆重量在8斤左右,畝產1萬斤左右,口感脆甜,價格在2毛5到5毛左右,比市場普通白菜價格高。”唐王街道崔家莊村黨總支書記、主任李明說,“今年我們又更新換代,廣泛種植了‘魯秋白一號’。這個品種比3號感覺更好了,不易招蟲,更加脆甜,而且它個頭小,每顆白菜在4—5斤左右,基本一個三口家庭一頓就能吃完,價格基本穩定在5毛錢1斤,農戶收成有保障。這兩個品種農戶和市場都反響很好,而且最接近‘唐王小根’的口感。”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崔家莊村還少量試種了另一個新品種“勝夏零一”,該品種能和普通白菜錯峰上市,讓白菜銷售價格再提一提,“這個品種口感和口味都很好,生長周期只有45天,中秋節、國慶節期間就能上市,比普通白菜上市時間早一個半月。它菜幫更小、葉子更多、個頭更小,銷售價格能達到1.5元每斤。”李明說,“種植這個品種不耽誤小麥播種,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一塊地連種小麥、玉米、白菜。”
依托種質創新 擦亮老品牌 留住老味道
崔家莊村是唐王大白菜“供給側”改革的縮影。
近年來,歷城區農業農村局、唐王街道積極與省農科院對接,試種新品種,靠種質的力量擦亮老品牌、留住老味道。
“十年前我們把白菜試驗基地搬到唐王,因為這里是濟南的白菜主產區,種植經驗好,而且這里的‘唐王小根’品種深受群眾喜愛。但是因為病蟲害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這個品種就消失了。當時我們來的時候,就有老百姓說:能不能幫我們再把‘唐王小根’品種恢復了,那是老濟南的味道和情懷。”山東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趙智中說,“這些年我們一方面是為了培育抗病、高產的品種,保障老百姓穩產增收;另一方面是為了還原‘唐王小根’老味道和外貌,不斷在篩選和組配新品系。從最初的每年試驗組配30個品系,到現在每年能組配600多個,豐富種質材料,優中選優。目前唐王試種的新品種主要包括‘雜優一號’、‘魯秋白一號’,面積達到300畝,反響都不錯。另外我們今年推廣試種的品種叫‘勝夏零一’,這個品種口感和口味特別好,并且上市早。我們推廣早上市品種的目的,就是希望將來老百姓四季都能吃到唐王白菜,并且保證唐王白菜的口感和口味比其他白菜都好,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做優品牌。”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在種植方面,歷城區在唐王街道形成了以崔家莊村為核心的新品種選育基地和新品種示范基地,并邀請專家定期進行新品種種植、管護指導,推動種質迭代升級、品質提升、農民增收。在品牌推廣方面,該區定期舉辦科技成果宣傳推廣培訓班或觀摩會,邀請專家、種植大戶進行觀摩,為大白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提供平臺。在銷售方面,該區積極對接電商平臺,借助網絡探索唐王大白菜營銷新模式,同時舉行“大白菜節”等促銷活動,并聯系溝通轄區單位、企業,把唐王大白菜作為儲備菜,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
“我們還在白菜產業多元化發展上進行探索和拓展。今年計劃依托歷城區農業龍頭企業山東唐荷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加工酸菜、泡菜,其中20斤的大包裝供應單位食堂,8斤小包裝供應社區市場。目前正在申請食品加工許可證,將邀請黑龍江省的酸菜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指導,11月底開始加工,2024年預計加工量約10萬顆、300噸,2025年1月中旬就能上市。”歷城區農業農村局蔬菜科科長曲文亮介紹。(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李小夢)
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