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竇永瀚 通訊員 董欣 于一凡 濟南報道
為獻禮山東師范大學七十五周年華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月19日,由山東師范大學團委、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團委主辦,長清團區委、長清區文化和旅游局協辦的“師韻傳承,非遺新風”非遺文化節在長清湖校區天頤廣場隆重舉行。本次“文化節”創設沉浸式體驗集市,邀請十余項非遺技藝走進校園,與千余名師生共赴這場非遺與青春的對話。
技藝紛呈展匠心 校地攜手育傳承
活動由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團委發起,在長清團區委、長清區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邀請濟南市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其中包括僅產于長清區、屢獲國家級文化藝術大獎的木魚石工藝品,蛋雕與刻瓷傳承人,修復文物與瓷器的鋦瓷匠人“小馬哥”,另外還有百年老字號吉慶源糕點、葫蘆雕刻、木版年畫、剪紙制作、中醫推拿、泥塑制作、猜燈謎、繪紙鳶、百福圖等攤位,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現場攤位精彩紛呈,把新聞里和圖片中的非遺技藝帶到了學生們身邊。長清團區委書記李艷艷表示,此次活動不僅展現了非遺的生命力,更體現了高校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擔當;希望校地持續深化合作,讓非遺技藝在青年手中煥發時代光彩。
非遺技藝煥新彩 青春創意映初心
活動現場,人頭攢動。木板年畫攤位前,棕刷輕拓間“一印一乾坤”的匠心躍然紙上;紅紙銀剪翻飛,連枝牡丹綻放“師大之春”的蓬勃氣象。千盞燈籠懸謎題,歷史典故與慶生元素巧妙相融。蛋殼雕刻薄如蟬翼,刻刀輕琢中傳統技藝碰撞青春巧思。學生們在各個攤位前排起了長龍,躍躍欲試。此刻非遺技藝化身新潮手作煥發勃勃生機。活動累計吸引師生兩千余人次踴躍參與,單日互動作品逾千件。
活動期間,漢服社與舞蹈隊聯袂獻上漢服走秀等表演節目。馬面裙衣袂翩躚,模特舉手投足盡顯千年風雅;滾燈舞步伐靈動,傳統舞蹈與現代編創相映生輝。展演隊伍穿梭于非遺攤位間,形成“移步換景”的文化長廊,引得師生頻頻駐足拍攝。
史學青年擔使命 文化薪火永相傳
“以非遺技藝為母校慶生,我們觸摸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文明傳承的使命感。”參與木版年畫創作的學生感慨道。當朱紅墨彩拓印在宣紙上,一幅由學生親手制作的木版年畫成為母校生日別致的禮物。這不僅是非遺技藝的展示,更是一場青年與千年文明的對話。歷史文化學院團委書記董欣表示,學院將持續打造“非遺進校園”品牌活動,引導青年學子以專業素養守護文化根脈。“非遺進校園”不是簡單體驗,而是引導學生用史學視角解讀技藝背后的社會、民俗等文化語境。青年是非遺創新的生力軍,此次活動為“校地協同育人”提供了范例,期待更多青年以創新之力激活傳統文化基因。
當非遺技藝從歷史長河中走來,在青年手中綻放新生,這場傳統與青春的雙向奔赴,不僅為山師大七五華誕注入文化厚度,更彰顯了大學校園“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育人理念。從“知道”到“懂得”,從“旁觀”到“擔當”,非遺正成為青年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正如活躍在集市現場的青年學子們立下的誓言——“讓非遺活在當下”,新時代史學青年正以躬身實踐,讓千年文明在時代脈搏中永續傳承。
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