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趙曉丹 濟南報道
6月25日,記者從新聞發布會獲悉,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全市919處歷史遺留礦山創新生態修復思路,提出“1+N”治理新模式,確保2026年底全面完成919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科學編制實施《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并在獲國務院批復后率先編制國土空間近期規劃,始終從兩個大局的高度推動國土空間合理布局、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并通過留白機制為未來城市的規劃時序、功能管控預留彈性,把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節約集約、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部署轉化為空間落位的坐標系。特別是在“三區三線”劃定工作中,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以及目前基本沒有人類活動、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對各類生態空間的占用。到2035年,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238.00平方千米,為全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支撐。
編制《濟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探索多途徑生態修復模式,引領構建“一屏一帶、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其中,對全市919處歷史遺留礦山創新生態修復思路,提出“1+N”治理新模式,即將礦山生態修復與各類產業項目相融合,形成以產業發展帶動生態修復治理的全新工作局面,確保2026年底全面完成919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根據濟南地熱資源稟賦特點,結合實際需求,將地熱作為重點勘查開采礦種納入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完成商河縣19 宗地熱采礦權的出讓登記工作,并全部納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庫。2024—2025年的供暖季,全市使用地熱能的供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相當于標準煤約9萬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20萬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此外,今天6月25日,還是第35個“全國土地日”,主題為“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
近年來,濟南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明介紹,著眼全市空間挖潛需求,以助力城市更新、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用地效益為目標,向低效用地要空間、要產出、要效益,全市累計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439個,騰退低效用地2.7萬畝,為強省會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新空間、激發了新活力。
目前,濟南市已入選自然資源部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下一步將結合試點工作,加快政策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更有針對性地做好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今年5月底,通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微信公眾號、各類新聞媒體發出了調查問卷,在全市范圍內征集有自主改造意愿的低效用地項目,歡迎有改造意愿的企業或單位,于9月30日前填寫問卷。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