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

7月19日晚,環聯夜市燈火通明,人流量極大。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汗冰 攝
盛夏時節,每當暮色降臨,濟南多個夜市便如約蘇醒。
下午5時,下班的人流匯入夜市,構成第一波消費潮;晚8點后,人聲鼎沸。攤主的吆喝、食客的談笑、孩童的嬉鬧聲……無數聲音交織在一起,包裹著每一個踏入其中的人。霓虹招牌在鼎沸人聲之上明滅閃爍,照亮著每一張面孔。人們摩肩接踵,目光在琳瑯滿目的小食間流連。
夜市的停車場內,匯聚了山東各地的車牌,魯A、魯M、魯Q……濱州的張女士趁著孩子放假,特意驅車而來,“我們吃的就是這個氛圍。”她的話道出了許多市民涌入夜市的核心驅動力:體驗這獨特的人間煙火氣。
夜市客流爆棚,有攤主一晚賣兩千根淀粉腸
霓虹燈還沒亮起的時候,張亮就開始忙活了,擺好爐子,倒進油,各種蘸料也要提前分好。淀粉腸也需要提前拆箱,放在順手的位置,但不能提前把腸衣扒掉,“氧化就變色變硬了,影響口感”。
下午5點左右,張亮就會迎來他的第一撥客人,“在這附近上班的,下班后就會過來買上兩根”。先熱油,再用刀在淀粉腸上劃幾下,插上竹簽,腸炸至泛黃表皮酥脆的時候就能撈出了,供顧客選擇的蘸料也有多種,五香、孜然、麻辣,他把蘸料均勻地擺放在攤位前,顧客可以自己拿著腸在蘸料里翻滾,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
張亮已經在環聯夜市賣了三年多淀粉腸,五塊錢兩根,人多的時候,他每天晚上能賣出近兩千根,營業額能到四千元左右。在此之前,他干了近十年的餐飲。晚上7點半左右,張亮的攤位前開始擠滿了人,他的額頭掛滿汗水,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一根根淀粉腸被他扔進油鍋,泛起小小的油花。
晚上8點前后,環聯夜市徹底“燃”起。套圈攤位前,30元兩桶的套圈吸引著孩子們躍躍欲試,攤主熱情地遞上贈圈招攬生意;射擊游戲、打氣球等傳統游樂項目人氣不減。旋轉木馬與碰碰車區域也開始響起童趣笑聲,成為親子家庭的歡樂據點。
而真正引爆味蕾的,是那碗排起長隊的“非遺”螺螄粉——“山東首家鹵味螺螄粉”的招牌下,食客們在攤位前排起了長隊。標配15元一份,加了浸滿湯汁的炸蛋的不銹鋼盆端上桌,有人是循味而來,更多的是被“排隊效應”吸引。
一旁,鮮榨果汁攤前,15元一大杯的西瓜汁、10元小杯的酸梅湯清爽解膩;烤魷魚、內蒙古羊排、老北京爆肚攤位前也擠滿食客。
五旬攤主開直播賣小食,顧客都成了粉絲
毗鄰繁華泉城路與世茂商圈的寬厚里夜市,天然吸引著年輕群體。其外圍的文創集市也成為一道熱鬧的風景線。手繪明信片、濟南特色冰箱貼、文創手作琳瑯滿目。
19歲的玉明在文創集市內顯得有些“另類”,他賣的是最平常的鮮榨果汁和東北凍梨。但他的攤位前,卻不時有食客光顧。
“什么賣得好我就賣什么!”玉明稱,在旺季時,他的日營業額可達八千元左右。而他所賣的產品也隨著季節靈活切換著。夏天賣凍梨、西瓜汁、酸梅湯,冬天賣米線、酸辣粉等熱品,兩個榨汁機、一臺冰箱,這是他擺攤的主要物件。而之所以在寬厚里擺攤,玉明稱,寬厚里的位置是無可比擬的,“靠著泉城路、泉城廣場、世茂,這個位置,自帶人流”。
相較于環聯夜市的喧囂與寬厚里的新潮,舜玉夜市更像一處溫暖的社區客廳。七月暑氣中,大學生歸家,夜市悄然交還給周邊居民。三五好友圍坐馬扎,一盆毛豆花生、幾杯扎啤、一把烤串,那是舜玉夜市給勞累一天的居民的踏實,碰杯的脆響是最地道的社區生活交響曲。
50歲的王麗是這溫情的守護者之一。夜市盡頭,一輛可移動小車是她十六年堅守的見證。妝容精致、常穿旗袍的她,曾是公司業務經理,因家中變故辭職后,在樓下夜市賣起純肉烤腸。“這附近沒人沒吃過我的腸,不加淀粉,無添加劑。”她話語間滿是驕傲。她更將攤位搬上短視頻平臺直播,下午5點出攤,與粉絲聊天賣腸,成為一日中她最放松的時刻。“很多顧客都是看到了我直播特地找過來買我的腸,也有顧客來逛夜市吃完之后關注了我,成了粉絲”。線上線下的融合,讓她的小攤位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暑夜煙火氣升騰,夜經濟企業年內新增9萬家
據天眼查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全國處于存續、開業狀態的夜經濟相關企業總數已超130萬家,2025年至今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9萬家。
華燈初上,燒烤攤前炭火通紅,鐵板魷魚滋滋作響;創意市集里,手作飾品、非遺文創吸引年輕人駐足;露天舞臺、各類節目表演時掌聲雷動。從“味覺”到“體驗”,暑夜消費正從單一業態向多元場景延伸。政策持續助力,多地延長公共交通運營時間、增設夜間停車位,文旅部門策劃燈光秀、無人機表演、音樂節等主題活動,讓“煙火氣”與“文化味”并重。有數據顯示,部分城市夜間消費占比已超全天交易額的六成,暑期更成全年消費“黃金檔”。
其中,濟南的環聯夜市成為“文化賦能”的突出樣本。今年6月,其周年慶典融合火車文化地標、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等元素,點亮泉城。其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環聯夜市全年提供超5000個就業崗位,并推出“創客扶持計劃”助力青年攤主。暑期“非遺藝術周”“泉城啤酒節”等系列活動正持續點燃泉城夜生活。
濟南市商務局數據顯示,2024年濟南夜間消費指數高居全國前三,“文化場景+科技體驗”雙驅動模式為齊魯夜經濟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經驗。(應受訪者要求,除王麗外,其余均為化名)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