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
為了讓廣大未成年人度過健康快樂、充實安全的暑期,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繼續推出“童樂繽紛暑期”未成年人假期主題實踐活動。截至目前,各區縣、相關市直單位充分發揮全市各類社會實踐育人場所、教育服務資源作用,精心推出千余項實踐活動,讓未成年人在沉浸式體驗中“樹信念、立品質、美心靈、強體魄”。
實踐基地燃信念 紅色足跡鑄魂育人
全市各級社會實踐基地充分發揮育人效能,將紅色基因傳承與科技創新探索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
天橋區以紅色教育為主線,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劉廟小學組織少先隊員到解放閣與濟南戰役紀念館,透過銹跡斑斑的武器、泛黃的戰地書信等200余件實物展品,感悟將士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匯才小學走進中共山東早期歷史紀念館,在軍民同心主題展區探尋初心密碼,學生張明宇在心得中寫道:“先輩為家國而戰的信念,讓我明白了今日安寧的珍貴。”錦繡明湖小學分批開展烈士陵園祭掃,在莊嚴肅穆的儀式教育中厚植愛國情懷。榆山街道邀請抗美援越老戰士廉興滿開展“老兵宣講 浸潤童心”活動,以親歷者視角講述戰斗故事,讓紅色記憶直抵心靈。
平陰縣創新“檔案+AI”研學模式。縣檔案館聯合東三里小學舉辦“請聽檔案說”活動,20名學生通過AI機器人“小天使”交互導覽,完成從檔案檢索到歷史解碼的全流程實踐。“原來檔案會說話!”學生李響在操作檔案管理系統后興奮地表示。錦水街道組織畢海洋村留守兒童走進伊利乳業工廠,在全透明生產線前觀察牛奶滅菌灌裝工藝,并繪制《奶牛的一天》科普畫作,將產業知識轉化為生動認知。
濟南熱力集團開展“溫暖同行,共筑未來”開放日活動,邀請40余名特殊兒童參觀智能服務廳。孩子們在客服機器人的引導下體驗電子發票打印、供熱管家查詢等功能,96969熱線中心更以情景劇形式演示暖氣故障報修流程。“原來冬天暖氣的背后,有這么多叔叔阿姨在守護。”聽障兒童小雨用手語表達感動。
孩子們在行走的課堂中觸摸歷史脈動,將愛國情懷融入成長基因。
中心服務潤心田 多元課堂啟智賦能
各級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整合資源,打造“不設墻”的成長空間:
市中區構建“健康+素養”雙軌課程體系。王官莊街道十區社區聯合濟南華僑醫院開展“關愛成長 護齒童行”活動,醫生以牙齒模型演示齲齒形成過程,孩子們通過菌斑染色實驗直觀看到刷牙盲區。大觀園街道緯五路社區推出兒童情緒管理課,心理導師帶領20名兒童通過曼陀羅繪畫靜心調緒。“涂色時我的憤怒變成了彩虹。”參與學生王梓涵展示畫作。舜玉路街道則打造“暑期檔”活動矩陣:水上嘉年華開啟清涼體驗,編程課堂培育科技素養,非遺翻花錘煉工匠精神。
章丘區深化“傳統文化+”實踐路徑。章丘區文旅局聯動文化館開設電吹管、古箏公益課32課時,惠及青少年460人次;圖書館“非遺潤童心”活動通過泥塑創作體驗匠人精神;博物館推出“文以化人”研學營,融合雕版印刷、陶藝、VR歷史互動三大模塊,創新設計研學任務卡。三澗溪村“星火課堂”組織經典誦讀《弟子規》,魯能社區開展老物件故事會,引導孩子在鄉土記憶中尋根文化。
南村街道聚焦安全能力提升。西區社區以“垃圾分類大轉盤”游戲教授環保知識,30名孩子在競賽中掌握四分類法則;南區社區聯合天橋區消防救援大隊開展“七彩課堂”,消防員現場演示滅火器操作,并組織模擬火場逃生演練,強化應急處置能力。
從健康守護到能力培養,文明實踐陣地成為滋養綜合素養的沃土。
社區托管解憂盼 家門口托舉童趣夢
各街鎮村居立足“家門口”需求,破解暑期看護難題,實現“安全有人護、興趣有發展”
鋼城區構建全域托管網絡。艾山街道在九龍家園、鋼都等6個社區同步開辦公益班,形成“15分鐘托管圈”;顏莊街道東紅埠嶺村連續3年開展“學業+書法”雙軌課程,“青鳥計劃”志愿者手把手教授毛筆握姿;汶源街道統籌8個社區資源,為200余人次提供閱讀、棋藝、音樂服務。“孩子每天盼著來社區下象棋,我們再也不愁上班沒人管了。”家長劉女士在意見簿留言致謝。
榆山街道筑牢成長防護網。云翠社區開展“心語啟航·陽光成長”心理講座,志愿者通過情緒卡片游戲引導兒童識別焦慮信號;環秀社區組織“與法童行”主題活動,律師以“校園欺凌模擬法庭”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條款,學生李明軒在扮演法官后感慨道:“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它能真正保護我們。”
南部山區推動服務下沉。仲宮街道“終軍公益學堂”為70余名留守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山東大學志愿者設計十二生肖手工課;柳埠街道堯莊村組織20名山區兒童體驗地鐵出行,從獨立購票到學習安檢規范,城鄉互動橋梁悄然架起。“第一次坐地鐵,我發現城市地下藏著‘鋼鐵長龍’!”學生趙小磊在日記本畫下飛馳的車廂。
社區化身“暑期樂園”,讓安全看護與興趣成長同步實現。
山水研學續文脈 泉城浸潤傳薪火
公園景區、老街古巷化身文化傳承的鮮活課堂,孩子們在泉水畔、青石路上,以沉浸式尋訪續寫千年文脈。
歷下區開展“濟南古城我的家”深度尋訪。名士小學走進百花洲皮影劇場,傳承人李娟指導80名學生操作“大戰蝎子精”角色皮影;熙華小學體驗雕版印刷、掐絲琺瑯技藝,學生陳思羽將作品裝裱后感嘆道:“每道金絲都要屏住呼吸,古人智慧讓人敬佩。”甸柳一小穿梭于曲水亭街,測量泉水PH值、繪制垂楊生長圖,完成《“家家泉水”生態調查報告》;燕柳小學發起《守護古建倡議書》,并設計“文廟-題壁堂-珍珠泉” Citywalk路線,吸引300余家庭參與。
章丘區活化歷史遺產教育。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推出四大史前研學課程:在“陶藝工坊”復刻龍山黑陶紋樣,于“農耕區”體驗刀耕火種,考古探方發掘環節更讓青少年親手清理仿制文物。高官寨街道開展“非遺漆扇”制作,孩子們用礦物顏料繪制花鳥山水;普集街道“解碼藻井”活動結合AI還原技術,在團扇上再現千年紋樣。
從紅色基地的錚錚誓言到非遺課堂的指尖匠心,從社區托管的歡聲笑語到山水之間的文化尋根——這個暑期,千余項活動如繁星點亮泉城。此次濟南“童樂繽紛暑期”未成年人假期主題實踐活動,讓每一處空間成為滋養成長的土壤,每一場實踐化作啟智潤心的甘霖。當童心以快樂為墨、時光為卷,這座城正為未來寫下最生動的注腳。(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蘇曉萌)
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