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曹亮
8月14日,濟南高新區臨港街道綜治中心迎來溫馨一幕:王店村“兩委”成員與群眾代表手捧一面錦旗,專程前來向街道工作人員表達謝意。原來,在臨港街道多方協調與不懈努力下,一起困擾80歲老人的家庭贍養糾紛得到圓滿化解。
今年以來,濟南高新區臨港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探索將矛盾化解融入治理末梢,通過打造特色品牌、建強調解隊伍、推動多元共治,走出了一條具有臨港特色的調解新路徑。
品牌引領 文化賦能打造“稼和調解”新名片
不久前,老人因三個兒子在贍養方式與財產分配上存在嚴重分歧,一度陷入無人照料的困境。
接到老人求助后,臨港街道迅速響應,第一時間啟動多元聯調機制,由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牽頭,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法律顧問及村級調委會力量,組建專項調解組深入家庭一線。
臨港街道平安法治和信訪辦公室副主任李天董回憶道,“了解到老人這一情況后,我們的工作人員反復上門溝通,既講法理、也談親情,最終促成三兄弟達成共識,簽訂贍養協議,妥善解決了因贍養老人而引發的矛盾。”
這一案例是臨港街道創新推進基層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縮影。近年來,臨港街道立足區域人文底蘊,深挖辛棄疾“稼軒”文化內涵,創新打造具有齊魯文化底蘊的基層治理品牌--“稼和調解室”。
“稼和調解室”以“家和萬事興”為核心理念,調解室整合信訪、司法、公安、熱線、法院等多方資源,設立“1個窗口受理、3步流程處置”機制,配置“6名常駐人員 + N名動態隨駐”力量,并特邀2名金牌調解員領銜,創新開展“三所聯調”,推廣應用“解紛碼”,實現多元覆蓋,進一步暢通群眾表達訴求、權益保障渠道。
截至7月底,街道、村級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案件945件,調解成功940件,成功率達99.4%,按時辦結率100%,依規辦理率100%,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顯著提升。
強健隊伍 提升素能培育調解治理“生力軍”
近年來,臨港街道始終把調解員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程來抓,持續擴充、優化、提升調解力量。
目前,臨港街道成立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1個、49個村(居)級調解組織,吸納197名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涵蓋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顧問、村“兩委”成員、網格員等多類群體。
臨港街道高度重視調解能力建設,通過組織常態化培訓、案例研討和實戰演練,不斷促進調解技巧與法律知識深度融合。此外,還推動建立“民警+網格員+志愿者”聯防隊伍49支,將調解觸角延伸至最小治理單元。
如今,一批懂政策、通法律、善溝通、有威信的調解“生力軍”正活躍在臨港的村居社區,成為基層穩定的中堅力量。
多元聯動 協同共治構建“縱橫貫通”治理新體系
近年來,臨港街道著力打造多部門協同、多層級聯動的立體化工作機制,積極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高效工作體系。
橫向層面,橫向協同信訪、綜治、司法所、派出所、熱線、法庭等職能部門,實現信息實時共享、問題協同處置;縱向層面,建立“街道-管區-村居”三級調解網絡,實現信息實時共享、矛盾聯合調處,切實提升治理效能。
在這一機制支撐下,今年臨港街道已聯合調處復雜糾紛22起,化解率達81.8%,一批時間長、難度大、涉及多部門的“硬骨頭”案件得到有效破解,系統化、網絡化、高效化的治理新體系正在臨港加速形成。
在做好事后調解的同時,臨港街道還堅持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矛盾糾紛源頭防控機制。充分發揮調解隊伍“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本土優勢,建立常態化排查機制,真正把風險防范于未萌、化解于未發。
一面錦旗,一種認可,更是一份責任。未來,臨港街道將繼續深化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建設,進一步優化流程、提升效率,努力實現從“解紛止爭”向“事前防范”轉變,以更高水平的治理服務為轄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