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曲欣萍
責任編輯:馮世娟
“想到要開學莫名其妙想發脾氣”“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了”,開學臨近,不少學生開始焦慮。
除了學生,對于開學有些“緊張”的還有不少教師。
除了學生和家長,老師也有“開學焦慮”?經過漫長暑假,師生們又應該如何順利切換模式?這份開學適應指南拿好,幫助大家告別“假期綜合征”,從容迎接新學期。
老師:合理規劃,預設容錯空間
其實,年輕教師的開學焦慮,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社交媒體上,不少青年教師坦言自己的緊張情緒,這種焦慮源于多方面因素。
新學期的教學壓力、與學生的關系建立、家長溝通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問題,都是焦慮的來源。尤其是第一屆帶班老師,壓力更為明顯。
心理專家建議,教師可嘗試多種方法緩解焦慮:合理規劃,如列出開學前三周教學計劃、分解任務減輕壓力;尋找支持,如與同事組建“互助小組”,以及預設容錯空間,即不必追求“完美開學第一課”。
學生:從自由到規則,調整節奏
對于學生們來說,接納比抗拒更有效。與其焦慮不安,不如付諸行動。可以先從調整作息入手,模擬校園作息:提前一到兩周,按照上學時間表安排起床、吃飯、午睡和晚間休息,提前適應,避免開學后生物鐘錯亂。
檢查作業,溫故而知新。提前檢查假期作業的完成情況,逐步減少娛樂,進入學習狀態。減少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的時間,進行一些安靜的閱讀、練字等活動,讓大腦與作息一起“熱身”。
而對于大學生們,還需清點入學所需的證件、物品清單,采購和打包開學物品,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家長:陪伴而非施壓
帶了一個假期的孩子,有的家長對于“神獸歸籠”表示歡呼雀躍,有的家長面對孩子新學期的成長目標萌生出壓力和焦慮,幾家歡喜幾家愁。然而,父母的角色,是孩子成長的“守望者”與“灌溉者”,而非“塑造者”,因此,無論是舒心還是焦慮,面對新學期,家長首先應擺正心態。
尊重界限,學會“遠程”關愛。開學前的核心是“慢慢來”,孩子需要的是緩沖時間,而不是催促,要相信大多數適應問題會在1—2周內自然緩解。
不過,信任不等于放任。家長們應懂得在放手與引導之間找到平衡。他們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而只是看重分數,重視習慣培養而非單純追求成績,理解情緒變化而非一味強調表現。
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升學也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以張弛有度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感受到堅實的支持。
開學季是一個新的開始,拿好這份開學小貼士,一起點燃對新學期的期待吧。
(海報新聞編輯 張卿彬 綜合自光明網、澎湃新聞等)
初審編輯:曲欣萍
責任編輯:馮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