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實習生 孟瀟南 濟南報道
Lian上這座城,剛好遇見你。
當指尖拂過《我在濟南剛剛好》的封面,泉水底色上,“人”字形濟南地圖舒展如臂彎——無關刻板的線條,更像千年古城對四海人才張開的懷抱,真誠又懇切。
濟南的泉,千百年叮咚不息,映照過李清照泛舟爭渡的驚鷺,潤澤過辛棄疾挑燈看劍的豪情,如今也滋養著千百萬濟南人的心田。這本被讀者喚作泉城“小藍書”的冊子,由濟南市委人才辦編纂,正是真摯的濟南人,以泉水為墨寫就的人才邀請函。
它不算厚重,約26萬字、近700幅圖,卻裹挾著濟南的“里外真章”,把城市的家底、暖意、煙火氣都揉進紙里,成為給逐夢扎根者的一封“生活情書”。翻開書頁,便可看見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舒展懷抱,以泉涌般的誠意,邀天下英才赴一場“剛剛好”的遇見。
濟南的人才敘事,換了種腔調
如今各大城市招攬人才,多少有點“同質化”。你出“住房補貼”,我加“創業貸款”;你喊“歡迎英才”,我標“最高百萬”。可數字聽多了,人會麻木。人才要的,哪是一張張“福利清單”,更是“我在這兒能怎么活”的答案。
濟南恰恰踩準了這份心思。“小藍書”里沒有簡單地把“雙30條”政策簡單拆解成干巴的條目,而是把政策書寫進生活的“褶皺”里。
它給你看夜晚的經十路,車流奔涌,晝夜不息;看夏日姹紫嫣紅的大明湖,“好運蓮蓮”,一路生花;看古城山川、市井煙火,看歷史厚度、未來答案……這些畫面雖然沒什么“高大上”,卻很貼心、很實在——你瞧,這就是濟南的平常日子,是你來了就能實打實過上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濟南想得更透。人才選城市,本質是選一種生活方式。以前是“我給你政策,你過來干活”,現在是“我給你踏實日子,你安心扎根”。這哪是換了本宣傳冊?是濟南把引才的心思,從“給好處”變成了“暖人心”。
封面里的濟南,從來“以人為本”
一本好書的封面,藏著第一眼的真心。“小藍書”上那“人”字形地圖,道盡了濟南的城市哲學——人才在濟南是第一位的,城是為“人”建的,人才是城的“魂”。
你細品這“人”字:一撇是“山、泉、湖、河、城”的天然家底,一捺是“產、城、人、才”的和諧共生。這一撇一捺撐起來的,則是“人在城中,城在人里”的意味深長。
封底的字更見心意。杜甫寫“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千年前的濟南懂人才;老舍說“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是外鄉人把濟南當故鄉;韓美林一句“自己是喝著泉水長大的”,是家鄉人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泰戈爾念著“滿城的泉池,在光芒下大聲地說著光芒”——古今中外的人,都在替濟南“說話”:這是座懂人、容人、養人的城。
“天下泉城,人來無憂”,不是喊出來的口號,是濟南把“以人為本”,從政府工作報告里抽出來,放進封面的“人”字里,融進泉水的漣漪里,落到每個普通人的日子里。
向前跑,繁花似錦。人才,賦予這座千年古城更鮮活的未來;濟南。也給每位追夢人搭建了踏實的舞臺。
濟南的“軟功夫”,是大家一起“搭臺子”
“小藍書”的妙處,不止在書里,更在它走出書店的“旅程”。它沒有局限于傳統發行渠道,而是通過與新華書店、舜耕山莊、公交集團、九如山度假區等簽訂合作推廣協議,進入地鐵站、景區、酒店、機場等城市公共空間,從“供人讀的書”變成了“讓人懂濟南的入口”。
這種多方協同的推廣模式,反映出濟南正在構建一個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人才服務網”,整座城“一起招呼客人”。
可以說,這本“小藍書”,是濟南舉全市之力,為海內外人才打造的城市之書。從策劃到出版近一年,背后是無數人的心血:悉心梳理濟南的改革發展脈絡、人文歷史底蘊、人才服務政策,走遍大街小巷千挑萬選近700張照片,反復篩選、調整提升,只為將最好的濟南呈現給每一個期待她的人。
如果你是初來乍到的旅人,愿它帶你逛古城、品煙火,成你初識濟南的窗,摸透這里的“剛剛好”;如果你是扎根奮斗的青年,愿它幫你懂濟南的貼心,抓住這里“剛剛好”的機遇;如果你正站在選擇的路口,愿它引你走進濟南、愛上濟南,開啟自己的“剛剛好”人生。
當最后一頁墨香沉淀于指尖,濟南的城市畫卷在字里行間徐徐收攏,期待一個更加鮮活的濟南形象在你的心底躍然而生。濟南的故事還在續寫,就像泉水汩汩不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英才匯聚濟南,與這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共同成長、共贏未來。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