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張明月
一幅幅看似精致飄逸的國畫作品,湊近細看,竟有凹凸立體之感,“這不是國畫,這是我的繡品”。從事刺繡40余年,面對來者的疑惑,徐秀玲總要解釋上幾句。與一般的繡品不同,徐秀玲手下的作品似乎更加傳神、立體,“這些繡品里的一種重要材料,就是我們的頭發”。
作為魯繡的一種,發絲繡因其獨特的技藝和表現力,已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遺傳人的徐秀玲,在創作之余,也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到它,將這門已經存在千年的技藝傳承下去。
發絲做線,一天只繡硬幣大小
徐秀玲是地道的濟南人,今年60歲的她,從事刺繡工作已有40余年。幾十年與針線為伍的生活,如今回想起初次接觸刺繡的場景,她感嘆一切都是緣分使然。
“和很多非遺傳人不一樣,我學刺繡沒什么家學淵源,也沒那么多的故事。”時間回到上世紀70年代,17歲的徐秀玲剛從學校畢業,和那個時代大部分人一樣,選擇進入工廠做工,那時分配她去的,正是濟南刺繡廠。“就是從這里,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刺繡”。
初入刺繡廠的日子,徐秀玲學習的是機器繡,兩年多后,她和其余100多個業務能力突出的同事,被調整去學習手繡,自此與刺繡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是國家分配工作,但我挺幸運,接觸了之后,確實對這個有興趣。”就這樣,刺繡成了她這輩子放不下的事業,即使在刺繡廠停產之后,面對同事們的紛紛轉行,只有徐秀玲堅持了下來。
“發絲繡就是在廠里工作時,跟著一位老師傅學的。”在徐秀玲幾十年的刺繡生涯里,發絲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顧名思義,就是以頭發和絲線入繡,對于刺繡者有著很高的技藝要求。不僅刺繡用的頭發需要經過特殊的工藝進行染色,就連絲線也要求極高,“一股絲線要分成1/24使用,特別注重細節的地方,甚至要分成1/32,手上用勁要勻稱,稍有不慎就會把線扯斷”。
徐秀玲說,往往十幾針下去,繡面上肉眼看去幾乎看不出有什么進展,往往端坐一日,幾小時的針線飛舞,最后也只得硬幣大小的一塊圖樣,“小作品繡幾個月很正常,大作品就要用年計算了”。
傳承千年,要將老手藝發揚光大
如今,徐秀玲也記不清自己手下已繡成了多少幅繡品,可要說令她印象最深的,當屬那幅《鵲華秋色圖》。作為濟南人,鵲山、華山的景色在徐秀玲心中一直有著重要的意義,用刺繡的技藝重現《鵲華秋色圖》,也是她心中多年的愿望,“而且用發絲繡的技法,與普通魯繡比,繡出來的圖樣會更加立體,還會有啞光的效果,能更好地展現國畫的水墨韻味”。
功夫不負有心人,耗時兩年半的時間,徐秀玲終于用她手下的針線重現了鵲華秋色的美景,這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耗時最長的一幅,2010年,她也是憑著這幅作品,獲得了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銀獎。“得獎后,有不少人聯系我想買走這幅作品收藏,我都沒舍得”。
離開刺繡廠的日子,為了生活,徐秀玲也經營了自己的刺繡工作室,如今年過六十,眼看著兒女漸漸獨立,生活也安逸順遂,她更想靜下來,回歸刺繡本身。“以前的時候,常常靜不下心來,時不時就有人上門,一分心,手下的活就干不好了。”徐秀玲說,自己現在也上了年紀,眼神越發不如從前,再也不能像年輕時一樣在繡品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想趁著這幾年身體還行,再出幾件好作品”。
只是現在最讓她放心不下的,還是這門手藝的歸宿,“不算別的,只說發絲繡,從現存發現南宋最早的作品算起,到現在也有千年時間了。”好在近些年來隨著大家對這些老技藝越發重視,她對傳承這事也越來越有信心,“咱們非遺保護中心牽頭,每年都會舉辦培訓班,我去授課,對刺繡感興趣的人會來參加,人也是越來越多。”不僅如此,徐秀玲之前的老同事也回到了刺繡圈中,重新拾起了之前的手藝,“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老祖宗的手藝發揚光大。”(濟南時報·新黃河記者 俞丹)
濟南市南部城區是層巒疊嶂的大山,為了方便山區居民出行,濟南公交南部公司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在南部山區開通了十多條“扶貧線路”,一輛輛公交車像這些大山深處的使者,架起山村居民與市區溝通的橋梁。[詳細]
走進濟南戰役紀念館的序廳,一個巨大的方形雕塑呈現在眼前,這象征著在濟南戰役期間國民黨軍隊重兵設防的濟南城,雕塑呈現出傾斜態勢,是國民黨統治已成搖搖欲墜之勢。在濟南戰役紀念館中,還保留著毛澤東在1948年8月26日電報指示的手稿,以及濟南戰役部署示意圖,對攻[詳細]
今天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前四個月,全市水質改善再獲佳績,國控斷面水質排名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無劣V類水體斷面。10個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中,玉符河臥虎山水庫斷面、牟汶河賀小莊斷面、小清河睦里莊斷面、牟汶河寨子河橋斷面、黃河濼口斷面水質為Ⅱ類;北大沙河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