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呂原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陰雨連綿沒能擋住游人的腳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在濟南賞泉爬山,玩得不亦樂乎。其中,不少游人還熱衷于游賞濟南的老街舊巷,去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深處尋覓舊日的時光。
芙蓉街、曲水亭街、后宰門街、王府池子街、起鳳橋等處,時時可見外地游人。他們徜徉其間,靜靜地看著街邊的老屋舊院,或者在某個院落里還能“發現”一處泉井。也許,這就是古城所獨有的魅力吧。
歷史文化街區如何能持續地散發迷人魅力?近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啟發。
國家對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下達了具體要求
每個人心中都懷著一段過去時光的舊夢,然而不得不承認,在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里,我們沒有做到建立一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意見》要求,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建設文化展示、傳統居住、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特定功能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在保護基礎上加強對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工作,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其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
《意見》還提出,到2035年,系統完整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利用,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體制機制全面建成,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人民群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
通過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真正下了決心,提出了具體措施,下達了具體要求。有專家認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要重新構建一個體系,把原來條塊分割、碎片化的歷史文化遺產重新整合成一個整體。
其實,在這一點上,濟南市一直在做著努力,在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己的特色上進行保護和發揚。去年末,《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這是我市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出臺的首部地方性法規。
《條例》中指出,保護規劃的內容是在保護范圍、種類等已經框定的基礎上,針對濟南特點規定了編制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等各類保護規劃的程序,將市域內“一核、五廊、十片”的名城總體格局、融“山、泉、湖、河、城”為一體的整體風貌,以及歷史城區內老城的內外城、商埠、山城互看視廊等具體保護內容明確納入保護規劃之中,并同時規定了各類保護規劃是建設和管理的法定依據等內容。

濟南幾處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與利用正在進行
從泉城路西端往東不遠,路北就是鞭指巷,在巷子里“隱藏”著一座非常有名的古院落——狀元府。這里是清朝末年第105位狀元陳冕的府邸,以前里面居住著多戶人家,古屋也有些殘破。現在,這處院落的保護修復工程正在進行。全部完工后,有關單位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將這里改造為“陳冕狀元府歷史情境展示區”,還原狀元府內當時的生活情境,并對外開放。設置陳冕狀元府主題展覽區,滿足相關主題的展示展覽。
狀元府的修繕,是濟南對于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個代表性事例。同時,距離狀元府不遠的題壁堂和壽康樓兩處老建筑也在進行修繕。其中,題壁堂是江北最大的戲樓,修繕完畢后也會充分還原清代木質結構的建造特點及相關的木飾及彩繪。
距離題壁堂不遠的就是屬于巴洛克風格的壽康樓,壽康樓以蘑菇石起基,拱券門窗和木質連廊相得益彰,是一處中西合璧、氣勢恢宏的單體建筑。這座西式樓房最早是山東官報編輯部的所在地,山東官報是清政府在山東省唯一發行的官方報紙,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濟南演講后,曾在此休息并與各界人士合影。這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見證過濟南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歷史建筑,也將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
去年5月,位于東華街5號的山東省現存最大的城隍廟——督城隍廟開啟了修繕工程。這座都城隍廟的修繕引起了濟南眾多市民的關注,因為這座古建筑的價值太高了。這座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經652年。臨街的南門是一座拱券石門的門樓,也是整個督城隍廟中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建筑。院內西墻上,有一石碑嵌在墻內,碑文記錄了督城隍廟的歷史。據介紹,此次將對原有古建筑進行修繕,山門、二門、東西配殿、戲樓、東西廊廡、3處建筑遺址及整體院落環境等都在修繕范圍內,修繕面積達到了629平方米。
在此次修繕中,施工方會盡量使用原建筑石材、木料等進行修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傳統工藝技術,讓這座古建筑能保留下原汁原味的風格。另外,1950年在院內修建的新建筑將被拆除,還這座古廟原有的風貌。
現在,廟內前殿、戲樓的修復接近完成。尤其是院中北側的戲樓,已經重新搭建了硬山頂二層樓及二層的卷棚歇山頂戲臺。而這座戲臺在清代以前非常有名,曾經是濟南古城八大戲樓之一。

濟南市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前瞻性
對濟南來說,這種保護并非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發展的。時間再往前推幾年,還有蔡公時殉難處、老舍故居、秋柳園等數量眾多的古建筑、老建筑得到很好的保護。比如,蔡公時殉難地的西式小樓被改造成為蔡公時紀念館和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老舍故居被改造成了老舍故居紀念館……像這樣的老建筑在濟南范圍內還有多處。
就在今年上半年,位于濟南西客站東北方向不遠的興福寺就在前幾年修繕好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改造。
興福寺始建于唐代,毀于元代,重建于明代。該寺建筑群原有三進院落;山門、前殿、后殿、寢殿及東西廂房。山門及廠后院寢殿之前被毀,現僅留存前殿、后殿及東西廂房。為了響應國家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居環境建設的號召,為西客站片區的居民營造更多綠色生態的活動場所,槐蔭區與時俱進,以古寺、古塔、古樹為核心景觀,對興福寺進行了石牌坊打造、草坪鋪設、觀葉樹木移栽、觀花灌木養護等一系列的景觀升級,還設立了槐蔭區名地、名人歷史的展示窗口,并增添了市民健身器材,開辟了群眾體育運動的小場地。經過升級改造,這里已經成為外地游客了解濟南槐蔭區人文歷史的活窗口。
這些就發生在濟南人身邊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例,真實地映射著濟南市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視和作出的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回頭看這些保護、修繕的實際效果,就能感受到濟南市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非常符合剛剛發布的《意見》中的要求,具有前瞻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趙中樞表示,此次發布的《意見》明確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源頭、過程、方法和出路,非常全面。從源頭上,《意見》要求準確把握保護傳承體系基本內涵,對保護對象作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地段,與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保護傳承共同構成有機整體。而且,《意見》為責任落實、評價審核和監督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既治標又治本。“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三級管理體制”“逐步實現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動態監管”“強化考核問責”等規定,為各個層級形成保護合力提供了機制保障。
以宜居則居、宜業則業的方式調動原住居民參與保護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了,緊接著面臨的是如何利用、傳承、保持其風貌等諸多問題。
《意見》提出,切實保護能夠體現城市特定發展階段、反映重要歷史事件、凝聚社會公眾情感記憶的既有建筑,不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加大文物開放力度,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筑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
這段話,直接點出了利用、傳承、保持風貌等問題的根本。
近年來,一些城市通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促進了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比如:上海市的標志性建筑——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閱讀上海近代建筑風格——認識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筑”為主題的系列城市行走活動;重慶主城區的磁器口、山城巷等多個特色街區的改造與利用;更加有名的還有成都的寬窄巷子、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等,都已經成為范例。
而在濟南,從每到周末、節假日就人擠人的芙蓉街便可以看出,和上海、重慶、成都、福州等地的歷史遺產再利用基本一致,已經成為濟南最具人氣的歷史街區,也是吸引外地游人的網紅街。
其實,像芙蓉街這樣的歷史街巷,濟南還有幾處,比如商埠區內的經二路、經四路等,都擁有眾多的歷史建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多種原因,這些街區的保護、利用還沒能真正展開,還處于“待字閨中”的狀態。
歷史文化遺產生動地述說著過去,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豐富著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濟南的每一處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不可復制、不能再生的城市“珍寶”。
《條例》指出,未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以及歷史建筑開展保護利用,不再鼓勵大范圍騰退原住居民,而是以宜居則居、宜業則業的方式,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權益,調動原住居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鼓勵原住居民從事當地特色產業的生產經營等相關活動,從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由此,濟南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有了真正的切實的政策,濟南眾多的還未開發、利用的老街區、老建筑及其他文化遺產再度煥發新容,守護好濟南的歷史文化根脈,將指日可待!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呂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