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修從濤
10月19日,濟南高新區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近3200畝水稻正式進入收獲季,在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助力下,早晨收稻,晚飯即可享用黃河大米做出的噴香米飯。
10月20日,濟南高新區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水稻收割進入第二天,合作社種植的近3200畝的水稻要全部收獲完需要近半個月時間。
“今年雨水充沛,水稻收割比往年推遲了半個月,也延長了水稻的生長周期。”濟南高新區遙墻街道胡家岸村支部書記、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牛科偉告訴記者,水稻生長周期延長,顆粒更飽滿,口感品質更優,今年畝產能達到1000斤。
胡家岸村的水稻種植歷史十分悠久,種植區是黃河水灌溉,土地是黃河水沖積而成,土壤肥沃,自明清時期就有水稻的大面積種植。但由于水稻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農業,費時費力,同時農戶的分散種植,也衍生出水稻品質不一、產量低、銷路難、農業效益不高的問題。
為此,2011年,村支部書記牛科偉帶領村民創辦了胡家岸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走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道路。當前,胡家岸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產業實行“支部+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合作社上承市場,下聯基地,在品種選育、田間管理、收割、收購、加工、包裝環節實行“六統一”,有效發揮了組織優勢、規模優勢,實現了水稻的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去年,在第21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參展的“黃域”牌黃河大米獲得綠博會金獎。
為解決水稻種植耗費工時問題,合作社累計斥資1000余萬元,購置全套水稻種植機械50余臺(套)、批次烘干能力30噸的低溫循環式水稻烘干設備,在濟南市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合作社還投資400多萬元建成水稻加工中心,稻谷統一收購后,經脫粒、分揀、包裝一體化加工后銷往市場,可實現“今天入田收割、當天新米下鍋”的目標。
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依托濟南高新區鄉村產業發展政策,胡家岸村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近幾年,通過濟南高新區發展保障部不斷落實政策支持,以胡家岸水稻生產基地為依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提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以黃河大米為主的特色品牌農業擴面、擴村、增效,該基地連續多年承擔全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形成了耕地整修、水稻育苗、插秧、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收割、加工生產一條線的全程機械化綜合性產業基地。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
10月19日,濟南黃河南岸,記者發現不少野生大豆在灌木叢里蔓延,黑色果實已經成熟,部分已經爆裂,明年會繁衍出更多的野生大豆植株。[詳細]
10月19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大明湖東南角附近的東湖大廈拆除現場。記者看到,現場部分大型機械正在作業,大樓外墻腳手架已經搭好,工人正站在腳手架上工作,大樓低層的部分外墻玻璃已被拆除,施工現場沿街也已搭好圍擋并拉起了警戒線。東湖大廈附近居民表示,架子是4天[詳細]
10月19日,濟南高新區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近3200畝水稻正式進入收獲季,在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助力下,早晨收稻,晚飯即可享用黃河大米做出的噴香米飯。[詳細]
9月29日,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正式建成通車,市民開車5分鐘即可通過地下幾十米深的隧道穿越黃河。與此同時,在寬達千米的滔滔黃河之上,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錨式懸索橋——濟南鳳凰路黃河大橋已經進入建設收尾階段;創造了世界上同類型橋梁最大跨徑、最大梁寬、最高預應力[詳細]
近日,平陰縣人民醫院正式納入參照三級醫院管理,這意味著濟南市西南片區有望再添一座三級醫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