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高娜
責任編輯:曹亮
10月21日,槐蔭區在“京滬會客廳”舉辦山東濟南·槐蔭科技嘉年華暨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啟動儀式,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十余所省內外重點高校與槐蔭區政府和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70余家企業獲科創獎金865萬元。
整合資源,打造科教產融合體系發展的山東樣板
活動現場,所有參會嘉賓見證了槐蔭區政府與浙江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濟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科研成果(山東)轉化中心簽約,山東中車同力達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山東中車同力鋼構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山東生態家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大學、山東陽光大姐智慧康養有限公司與濟南大學產學研項目簽約。

伴隨大屏幕上閃現的倒計時數字,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正式啟動。同時,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和12家首批入駐企業簽約。
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是山科控股整合全省的科研創新力量,在濟南西部搭建的區域科技生態系統,實現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將“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工程落到實處,為區域內產業和科技管理人才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創新服務,助力槐蔭區科創生態升級,揚起濟南西部科創發展的龍頭。
2021年8月,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項目正式落戶槐蔭。基地立足山東省高校院所,整合科技資源,打通由科技到產業的通道,是槐蔭在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山科控股與槐蔭區攜手以來,短短兩個月,科創基地幫助區內企業與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十余所省內外重點高校達成了產學研合作,新投資落地槐蔭的科技型企業達到 25家,19家企業已經完成了工商注冊。其中,高層次人才領銜的科研團隊占比90%以上。
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將成為京滬新興龍頭企業來魯發展的驛站,成為濟南市高端科技創新人才新的聚集區,致力于打造科教產融合體系發展的山東樣板。
創新是一個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年以來,槐蔭區為激發創新活力,兌現各級科技扶持資金8000余萬元。創新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模式,2021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將達到184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全鏈條企業培育體系,國家、省、市專精特新企業群體不斷壯大。
政策、資金重點扶持,促進創新、創業良性循環
開幕式上,頒發了槐蔭區科創獎金,來自九陽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和合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山東中車同力鋼構有限公司、山東開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天齊特種平帶有限公司等10家領獎單位代表上臺領獎。本次兌現的科創獎金共涉及70多家企業扶持資金865萬元。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槐蔭區對科創企業的重視。

本次兌現的科創獎金共涉及70多家企業扶持資金865萬元。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槐蔭區對科創企業的重視。
全力推進槐蔭“科創興”,爭當“科創濟南”主力軍,進一步促進省會經濟圈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力,槐蔭區制定了“科創十條”。在科技成果轉化、科創平臺建設、高端人才創業、科技金融服務等涉及科創發展的方方面面,均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每年將為科創企業和高端人才提供科技扶持資金2000萬元。“科創十條”還為對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特殊貢獻的單位、個人開通了一事一議進行創新扶持的綠色通道。
以“產業興”+“科創興”驅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激活包括人才、項目、載體在內的諸多要素。槐蔭區以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央企城總部、濟南寬禁帶半導體小鎮為載體,引進集聚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吸引國外先進技術,優秀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和高端人才團隊,促進高端人才集聚和重大項目落地產業化。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大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科技人才資源,鼓勵科技人才向產業流動,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實現創新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創新的良性循環。
以科創帶動招商引資,爭當科創濟南”主力軍
山科控股(槐蔭)科創基地項目啟動是槐蔭在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更是槐蔭以科創帶動招商引資的一次生動實踐。

與此同時,與山東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全力支持濟南微生態生物醫學山東省實驗室、國家人類遺傳基因庫山東創新中心、天岳碳化硅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全國首家心電學工程實驗室落戶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全區建成院士工作站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1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6家、省級研發機構34家……今年以來,科創成為槐蔭區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截至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7家,新增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3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4.25%,同比增長17.87%。
接下來,槐蔭區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爭當“科創濟南”主力軍。瞄準人工智能、心腦科學、5G遠程手術、細胞治療、生物育種、基因工程、疾控預防等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生命健康科技項目,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
初審編輯:高娜
責任編輯:曹亮
10月19日,濟南高新區胡家岸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近3200畝水稻正式進入收獲季,在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助力下,早晨收稻,晚飯即可享用黃河大米做出的噴香米飯。[詳細]
10月19日,濟南黃河南岸,記者發現不少野生大豆在灌木叢里蔓延,黑色果實已經成熟,部分已經爆裂,明年會繁衍出更多的野生大豆植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