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琛 濟南報道
掐絲琺瑯在民間又叫景泰藍,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中又以乾隆朝的掐絲琺瑯色彩最為豐富,有“十八色成造”之說。10月22日下午,濟南市歷下區(qū)熙華小學的學生們走進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進入掐絲琺瑯的世界,體驗景泰藍琺瑯掐絲工藝,感受傳統文化藝術,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景泰藍的掐絲技藝。
位于百花洲的國家傳統工藝工作站,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掛牌的第一家城市工作站,圍繞“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這個定位主線,突出居民深度參與、沉浸式互動體驗和設計再造新生活的方式,通過非遺的過去、非遺的今天、非遺的未來三個展示體驗區(qū)塊,為重點非遺項目量身定做了承載空間,未來將全面輻射明府城現有146處非遺承載空間。為提升傳統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造血能力,工作站將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盤活傳統工藝資源,已完成對山東粗布、魯錦、絨繡、花邊、鉤繡、鉤織、藍印的前期調研,整合愿意長期投入在工作站共同發(fā)展的7個紡織粗布類項目和傳承人,共同組建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粗布聯合創(chuàng)研平臺,并計劃將山東省20個以上的獨具地域特色的紡織工藝手法保護推廣。
有著600年歷史的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畫,現在叫法很多,比如:景泰藍工藝畫、景泰藍掐絲畫、掐絲琺瑯畫、掐絲唐卡、金絲彩沙畫等。畫面特征就是金燦燦的金屬絲線條+彩色細沙,這兩種材料是景泰藍畫的靈魂,以金絲為骨架、輪廓、邊界、區(qū)分隔離線,金絲的內外,填充不同顏色的細彩沙或釉料當作色彩。
活動開始,百花洲駐站非遺傳承人——掐絲琺瑯工藝師周蓉蓉,向熙華小學的學生們詳細地介紹著掐絲琺瑯的相關知識以及制作過程,首先要熟知絲的韌性,在掐絲過程中掌握好絲的弧度、粗細和顏色。老師手拿鑷子擺弄著手中的銅絲,彎成不同形狀的線條貼在畫板上,用膠瓶、針管等把粘絲膠涂到畫板的線條處,等幾分鐘,再將金絲粘到畫板上。
隨后就是“點藍”,這道工序并不拘泥于色彩的限制,完全憑經驗和想象選取顏色,搭配色調,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嚴謹,在填充礦物顏料時,要做到平整均勻,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每一幅作品做到線條流暢、清晰,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學生們耐心仔細地制作,期待精美的作品,慢慢體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此次活動是“非遺少年說”系列活動中的一項,加深了學生們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近距離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的精妙,親身體驗中華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熙華學子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一滴兩滴、一股兩股、終至飛流而下……9月20日8時,五龍?zhí)对卵廊蠊扇畯娜诔掷m(xù)傾瀉而出,匯成飛瀑,壯觀景象吸引無數游客駐足贊嘆![詳細]
10月22日,由濟南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應急管理廳、山東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廳主辦,濟南市應急管理局承辦,山東新丞華展覽有限公司執(zhí)行承辦的“2021山東(濟南)應急文化和裝備博覽會(以下簡稱:應博會)”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召開,博覽會為期三天。本屆應博會主題鮮明、展[詳細]
千佛山、大明湖、72名泉、歷下亭、靈巖寺……每一處,都是好風光;每一瞥,都能望見歷史。濟南,總能帶給人不一樣的驚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