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尹延杰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魏俊怡 通訊員 韓子強 濟南報道
近日,山東省民政廳對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名單給予公示,其中平陰縣孔村鎮位列其中。
今年以來,平陰縣民政局按照省、市、縣工作要求,以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為引領,持續推進城鄉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增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功能為重點,以點帶面,著力打造10處精品社區,1處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在全縣形成了居民群眾和社區單位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良好氛圍,真正搭起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民生、維護穩定的紐帶和橋梁。
“網格化管理”
系統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由7個行政村組建整合安置型農村社區——孔村鎮孔村社區,擁有居民10000多人。該社區通過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這一核心,全力推進綜治中心一站式受理、指揮平臺一平臺管理、網格化服務中心一張網辦理“三位一體”,區域化黨建、網格化管理、多元化協商、全域化服務“四化同步”,深化政治為統領、自治增活力、法治強保障、德治揚正氣、智治做支撐的“五治融合”實踐,創新探索社區協商微治理模式,在社區治理中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網格長、網格員骨干作用,鼓勵社區居民依法參與重大決策事項,依法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知情有渠道、參與有平臺、監督有手段、當家有機會,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形成了以多元參與、民主協商、共建共治為主要特征的“樓宇自治協商、小區多元協商、社區綜合協商‘三級’社區協商微治理”體系。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榆山街道文昌社區僅用三天時間,按照網格清晰、規模合理、全面覆蓋的要求,建立起橫到邊、縱到底的10個工作網格。每個網格成立了網格黨支部,配備51名樓長,130名單元長,構建起了對接街道黨工委的“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三級網絡化管理機制,實行定人、定崗、定責的“三定”方式進行管理,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促進網格管理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文昌社區聯合網格書記、樓長、雙報到單位、物業公司對轄區內18個居民小區和1000多家商鋪進行了“地毯式”的信息排查、登記、宣傳、消殺,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確保了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像文昌社區一樣,平陰縣各鎮(街道)城鄉社區在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中,把實施“網格化管理”置于基礎性地位,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創新系統性地推進網格化管理,構建起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特別是在去年戰疫情、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助發展過程中,各社區基層網格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向著系統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目標不斷邁進。
“民主協商議事”
凝聚社區治理八方合力
近年來,縣民政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敢于擔當,積極作為,著眼夯實社區治理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體,會同相關鎮(街道)著力抓好居民協商議事這一平臺建設,暢通了民意,實現了精準服務、靶向解決,社區居民急難愁盼事項得到有效解決,極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榆山街道五嶺社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五嶺社區以“黨建引領+社居委、業委會、物業+多方力量參與的“1+3+N”的基層治理模式,從意見收集—民主協商—問題處置—結案反饋—總結提升,形成閉環管理,有力地促進小區的微治理、微自治良性互動循環,集合各方智慧,把居民身邊的煩心事轉化為放心事、順心事、暖心事。據了解,在社區黨支部的領導下,近年來,五嶺社區共研究實施涉及社區公共利益的事項50多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0多起,為居民辦好事實事上百件,廣大居民對社區服務滿意率達96%以上。
位于玫瑰鎮駐地的翠屏麗景社區,是一個專門針對沿黃一帶貧困群眾常年受黃河水災之苦,投資9.5億元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該社區涉及6個村,安置群眾2376戶,7985人。翠屏麗景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以協商議事會議制度為抓手,號召社區黨員帶頭參選社區居民議事會,積極引導居民和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社區協商議事,匯集群眾智慧,尊重社區居民自治權利,堅持思想引導、產業培育、勞務開發、創新治理相結合,先后開展月嫂、家政服務、面點制作等實用技術培訓和企業現場招聘百余場,為想致富、肯吃苦的困難群眾搭平臺、找機會,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社區探索企業與困難群眾的對口幫扶機制,協調高端產業園、瑪鋼科技園、邁克閥門等周邊企業,與社區新農村閑置勞動力進行精準對接,解決了臨時就業崗位2000余人次,使勞動力“輸出”轉“內銷”,增強了社區受扶對象的“造血”功能,讓對口幫扶有精度、有力度、有溫度,切實提升了遷居群眾的歸屬感。
全縣各城鄉社區緊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積極發展民主協商議事制度,持續探索“多元融合、協商共治、服務共享”的社區治理路徑,通過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構建起“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的居民議事協商機制,讓居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社區具體決策過程中,有效解決基層管理難題,化解矛盾、凝聚共識,匯集眾智、讓社區居民協商議事制度成了開解社區治理難題的“金鑰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
“一窗受理、全科服務”
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新水平
為加快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升社區服務效能,縣民政局下大氣力抓好場所建設、人員招聘培訓、薪酬待遇落實等基礎工作,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治理的滿意度和認同感。
“真是太方便了,一窗受理后,我們來社區辦事,再也不用打聽該到哪個窗口辦理,也不用因為某個窗口的工作人員不在而來回跑了!”錦水街道玫瑰苑社區居民王女士提到社區服務大廳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
王女士提到“一窗受理”,得益于縣民政局在全縣城市社區全面推行的“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該工作服務模式,改由綜合服務窗口受理全部社區公共服務事項,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為民服務的整體素質,實現在社區辦事也能‘只找一個人、能辦所有事’‘最多跑一次、辦成想辦事’的目標。
對于“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帶來的好處,錦水街道玫瑰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尹璞有親身的體驗。“我們社區有黨建、民政、退役軍人、城管、綜治、勞動保障等六個業務辦理窗口,每個窗口各有一名社工負責。由于每塊工作專業性較強,因此當該窗口的社工要出門開會或者入社區走訪時,這項業務會出現暫停辦理。居民來辦業務很不方便。”尹璞說,“一窗受理、全科服務”由綜合服務窗口受理全部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后,群眾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為做好“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工作,玫瑰苑社區深入分析社區的具體情況,梳理歸納出工作開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效解答了“去哪辦、找誰辦、如何辦”三個方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社區黨建、民政、勞保等各項業務的梳理,制作了“社區便民服務事項清單及服務指南”,并對每一項業務的辦事流程和注意事項進行了充分細化,讓服務觸角由點延伸到面,讓網格化管理和全科式服務成為服務常態。同時,加強技能培訓,培養全科社工,變專職專責為全科全責。把社工服務能力作為一窗受理全科服務的切入點,培養社工各項業務辦理能力,充分激發社工服務潛能,變專職專責為全科全責。讓居民到社區辦事“只找一個人,只跑一扇門”,讓釋放的力量投入到社區、進入到網格,為居民提供零距離服務,既優化了人力資源,又方便了群眾辦事。
目前,全縣各城市社區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每個社區擁有2名以上全科社區工作者,全縣“全能型”社區工作者近40人。“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探索,讓社區服務從“單一型”走向“綜合型”,規范優化了工作流程,讓公共服務功能多樣,為民服務更貼心更便捷,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初審編輯:尹延杰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