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石慧
2022年3月17日,濟南市產品質量檢驗院、山東省建材工業協會、山東省碳產經濟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建設處于國內前沿的“碳庫”項目。
所謂“碳庫”,其是一個“碳檢測-碳排放核算-碳數據管理-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一體化服務平臺(俗稱“碳庫”)。
這是基于市場流通領域中各類工業原料、常用燃料和工業加工過程的碳排放實測數據以及國家標準中的默認值核算數據,并通過碳數據的豐富應用場景,滿足各級政府和園區、各類金融機構和企業在碳減排與碳資產管理等方面需求的服務系統。
該系統依據碳排放實測數據為碳排放配額發放與清繳、碳足跡認證、爭議碳數據仲裁、碳交易、碳資產管理、碳關稅以及綠色金融等活動提供基礎支撐。這不僅是政府科學核定、決策、控制碳減排量和保障碳排放交易的數據基礎,也是促進社會發展適應碳關稅、碳價等經濟綜合指標體系的基本支撐,更是約束企業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的“基礎規尺”。
數據核算:碳排放“雙控”的核心
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這充分表明政策工具已往“控制碳排放”這個新目標集中統一。2022年3月,中央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全體會議,再次要求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2021年12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山東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征求意見稿)》。該《規劃》中明確了“建立完善碳足跡評價體系,在濟南等市開展低碳產品試點”“督導企業做好碳元素檢測等工作,進一步夯實數據基礎”“鼓勵企業開展供應鏈產品碳足跡評價,努力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等具體工作內容。
為深入貫徹以“雙碳”為內涵的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強濟南市乃至全省市場流通領域工業原料和常用燃料以及產品供應鏈入魯的碳排放約束,提升全省優勢工業品在國內外市場的低碳競爭力。濟南市產品質量檢驗院牽頭構建“碳檢測-碳排放核算-碳數據管理-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一體化服務平臺(簡稱“碳庫”),助推全省的碳排放“雙控”工作。
未來可期:“碳庫”構建已開啟
關于“碳庫”的構建進程和主要作用,記者分別采訪了劉善田院長、靳志剛會長和吳夢泉教授。
劉善田院長:“今年初,我院按照ISO14064、ISO14067、PAS2050等國際標準和《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等11項國家標準,以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要求,增設了一批先進的設備儀器,檢測產品原料元素碳含量、常用燃料熱值含碳量的,在科研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協助下,完成了工業原料元素碳含量、燃料熱值碳含量等實測數據的檢驗工作,同時與山東省碳產經濟研究院啟動開發碳排放大數據服務平臺”。
“它一方面是市場流通積極服務‘雙碳’戰略的檢測技術服務創新,是構建低碳社會的基礎工程和必備工具;另一方面是全面支撐產業低碳化穩妥發展,確保科學有序實施‘雙碳’工作的決策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劉善田院長說。
靳志剛會長:“‘碳庫’首期主要是實現各類常用燃料的熱值碳含量實測和優勢工業產原料的元素碳含量實測,同時根據產品生產工藝,完成建材行業的水泥、玻璃、金屬材料、砌塊、建筑衛生陶瓷、建筑用石材料、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材料、門窗、五金、化工建材等產品品類的碳排放因子庫建設和二氧化碳實測規范的方法學開發”。
吳夢泉教授:“大家知道,碳交易市場是建立在碳排放實測數據基礎上的虛擬資產市場,只有滿足MRV體系(測量Measurement、報告Reporting、核查Verification三部分,簡稱MRV)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原則,才能保證碳排放量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完整性”。
“‘碳庫’第一期項目的數據集有8大類、22子類數據,通過服務器端與用戶端結合構建實時數據庫,確定單元過程數據、物質流數據、數據定額轉化等基本數據類型,建立不可篡改的3類數據類型的關聯關系,完整記錄原始數據、算法、依據標準、參考文獻等。這樣,‘碳庫’不僅確保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而且實現了碳排放數據隨時可追溯、可重現”。吳夢泉教授接著說。
據悉,2020年12月,我國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中央和地方管理機構對碳市場MRV的管理模式和基本要求,對企業、核查機構的報告與核查進行了原則性規定。
濟南市產品質量檢驗院院長劉善田,山東省建材工業協會會長靳志剛,山東大學教授、山東省碳產經濟研究院負責人吳夢泉等共同見證了簽約儀式。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