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鞏小龍
4月9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濟南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開幕,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五個振興’,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聚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會標桿”的發展思路。
藍圖已經繪就,思路能否貫徹到行動?我們去農村問一問。
鄭路珍珠紅西瓜受到消費者歡迎。
西瓜“紅”鋪就產業致富路
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富民產業,讓農業成為創業創富的平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這一理念,正是商河縣鄭路鎮產業發展的“座右銘”。
“咔嚓!”掰開西瓜時的這一聲清脆,是專屬這里的春日之歌。眼下正值陽春時節,商河縣“鄭路珍珠紅”西瓜進入豐收季。無損測糖、檢重、分揀、包裝……就是這些“小”西瓜,助力當地瓜農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據了解,近年來,該鎮通過“科研體系+管理體系+基地農戶”互推共進的運營模式,對瓜棚進行智慧精細化管理,定期舉辦文化旅游節進行電商平臺線上銷售,打造出了“鄭路珍珠紅”這一國家地理標志品牌。
如今,這里成了全國珍珠紅西瓜生產的原產地,種植規模達910多個棚、3500多畝,年產“鄭路珍珠紅”西瓜1900多萬斤,銷售收入1.4億元,戶均增收13萬元。
“現在是傳統種植的南瓜北果斷檔期,我們的西瓜品質又好,非常受歡迎。我家今年種了15畝西瓜,預計平均畝產能到6000斤,一畝地能收入5萬元,又是一個豐收年!”前進西村村民鄭兆蒙想到馬上上市的西瓜,不禁笑容滿面。
今年,鄭兆蒙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依托濟南(商河)“瓜韻花都”田園綜合體,該鎮計劃在前進西村等改造建設30到40套民宿。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融合一、二、三產業,打造集種苗培育、設施種植、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農業成為創業創富的平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垛石街道番茄豐收。
番茄“紅”彰顯組織堡壘力量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要之舉。本次黨代會報告中有個“三變改革”的新提法。其中,農民變股民的改革,已經成為濟陽區垛石街道產業發展的重要助力。
地處北緯37度線的垛石街道在黃河附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源豐沛、土壤肥沃,種出的番茄十分受市場歡迎。這些年鎮上不少農戶加入了番茄種植大軍。
為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柳家、米橋、洼子街等10余個種植戶較多的村子將農村基層黨建與鄉村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分別成立了各村黨支部領辦的番茄產業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以往各自為戰的農民組織起來。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農民變股民,生活越過越好,各村的番茄產業越做越強,先后4次參展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均獲金獎。
為了強化集體與農民群眾新的經濟聯結紐帶、把碎片化的資源要素整合起來,近兩年,垛石街道黨工委進一步聯合安信種苗、北方元生、金竹泉酒業等企業和各村番茄產業合作社,成立番茄產業合作聯社。
“黨工委領辦合作聯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強強聯手、抱團發展、規模經營,為種植戶提供有組織的統一供苗、引導務工、技術指導、銷售加工等。
在這個上下聯動、資源集聚、利益共享的發展共同體指導下,目前該街道番茄大棚已發展至1萬余個,種植面積4萬余畝,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優質番茄種植集散基地,番茄產業也進一步提檔升級。
測土施肥、溫光調控、黃板殺蟲、熊蜂授粉……聯社不僅給種植戶教授了先進生產技術,還在濟北瓜菜批發市場之外單獨為番茄產業建設了唐廟分市場。番茄果酒、番茄果脯、番茄產業IP形象“番朵朵”等延伸產品更成了該地番茄創意生活節的新“網紅”。2021年,垛石街道被省農業農村廳授予“農業產業強鎮”稱號。“未來,我們會繼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讓小番茄給百姓打造出大未來。”
濟陽街道董家村航拍。
打卡“紅”發揮生態稟賦價值
“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強省會”,是未來5年的重點任務。而在垛石街道的隔壁,新晉網紅打卡地—濟陽街道董家村,已經將生態稟賦化作了振興生意。
董家村是傳統特產“烏棗”之鄉,村子不大,但緊鄰黃河。從村口望去,綠意盎然的街道、寬敞平坦的休閑廣場、干凈整潔的居民區,處處展現著新農村建設的新變化、新面貌。
不僅村內棗林可供采摘游玩,附近的葛店險工,也是有名的“曲壩觀濤”新八景。黃河在此形成北流到東流的彎道,轉彎處河道縮窄、水流湍急,頗為壯觀。春日里走在樹木成行、草坪連片的堤壩上,于微風拂面、楊柳依依間,依河臨風、極目遠眺,觀瀾聽濤,不勝享受。待到五六月份,還可以親自去田里插秧,種植“一家做飯、十里聞香”的黃河大米。
依靠獨特的生態稟賦,引入濟陽黑陶展館、黑陶技藝課堂和民宿,走上了生態振興的發展之路。
這個融合市級非遺文化、都市農業、田園風光、北方民俗等元素的小村,先后獲得省級衛生村、市級文明村、市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出彩人家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來此欣賞幽遠寧靜的田園風光,在景色怡人的池塘邊垂釣、漫步,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不少周邊市民周末節假日的“打卡地”。
“聽說接下來5年,會重點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強省會,這正是我們繼續崛起的機會。”
黨旗“紅”培育組織人才支柱
火車跑得快,還得車頭帶。每一個紅紅火火的產業背后,都有一批又紅又專的領頭雁。在“統籌抓好育選管用,鍛造過硬干部隊伍”上,濟陽的近鄰商河,已先行一步。
為培育鄉村振興人才,去年12月以來,商河縣在全市率先開展了66期“今冬明春農村、城市社區黨員集中培訓班”,為基層黨員“充電賦能”。
縣委書記解讀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鎮街黨(工)委書記分析重點目標任務,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交流發展計劃……三級書記帶動了基層黨員“大學習”熱潮。
高校學者授課,其他地區黨組織書記“傳經送寶”,“土專家”田間地頭講經驗……各方面專家幫助基層黨員對標先進找不足、開拓思路促發展。
為了便于學習,該縣設置了書記夜校、線上分會場、“網上送學”平臺,還有專門為務工流動黨員群體舉辦的新春座談會、“我為家鄉獻一策”、“游子歸來心向黨”等活動。
隨著集訓的推進,大家的政治理論水平、綜合能力素質在學習中不斷提升,干事創業熱情在碰撞交流中不斷升溫。“我們將繼續統籌抓好育選管用,鍛造過硬干部隊伍,把基層黨員培養成鄉村振興的‘頂梁柱’‘領頭雁’。”
志愿“紅”搭建文化精神舞臺
“倉廩實而知禮節。”黨代會報告提出,未來5年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其要求當然不僅僅在于道路、住房等硬件設施,精神層面的建設自然也不可或缺。
在商河縣白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的“紅馬甲”們,已經成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今年元宵節期間,由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的“鄉村晚會”在白橋鎮各村悄然興起。演員都是身邊的鄰里,演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盡管沒有華麗的舞臺、絢麗的燈光和精湛的演技,但他們依然放聲高歌、盡情舞蹈,在“村晚”自己的舞臺上演繹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口袋鼓起來、環境美起來之后,農民在精神文化領域也迸發展現自我的‘表達欲’、期待‘獲得感’。我們的目的就是給鄉親們搭建舞臺,讓他們把好日子唱成歌、繪成畫。”該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表示,這些服務隊的志愿者們也都是村里人,有放假回家的大學生,有退休返鄉的熱心老人。
他們“訂制式”地為各村送培訓、送器材、送資金,組織了愛心幫扶送溫暖、“新農村新風尚”文體活動、“迎新春”全民閱讀活動等多樣的文化活動。
“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在以熟人社會為前提的人情社會中,通過志愿活動,利用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鄉風傳統,推動了社會自律、凝聚社會共識。
今年,該鎮將進一步推廣這種模式,不僅要成立10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還要為鎮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添加1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戶外雕塑,配備文體廣場、實踐所辦公室、書畫室、圖書室、活動室和心理咨詢室,以便制度化、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凝聚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的力量與熱情,增強全鎮鄉村振興建設的信心和斗志。
產業興、組織興、生態興、人才興、文化興……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這張五年發展藍圖上,必將繪就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新畫卷。
(本報記者郝倩張群 通訊員張婧 張文娟 周振華)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鞏小龍
舉世矚目的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落下帷幕后,山東濟南有一家企業收到了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國網冀北電力公司張家口供電公司、國網天津電力公司相關部門發來的感謝信,感謝其為冬奧保電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