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懷才不遇
王象春(1578年—1632年),字季木,號虞求,別號?華居士,因為曾經擔任過南京吏部的考功郎,因而被文人們習慣稱之為“王考功”。
山東新城(今桓臺)在明清時期,有個被稱作“新城右族”的名門望族,即王氏家族。這個家族科甲相繼,世代簪纓,自明嘉靖至清道光的300多年間,出了30位進士、52位舉人,出仕為官者上百人。王氏家族的家訓頗有深意:“所存者必皆道義之心,所行者必皆道義之事,所友者必皆讀書之人,所言者必皆讀書之言。”王象春和秋柳詩人王士禛,都是王氏族人,按輩分來論,王象春乃王士禛的從叔祖。
王象春從小就酷愛讀書,年少時平素沉默寡言,終日手不釋卷。他博覽群書,廣聞博記,口不停誦,筆不停記,學識日漸長進,才華日漸顯露。萬歷庚戌(1610年),他以舉人身份赴京參加會試,并以第二名的成績進入殿試,沒想到在殿試中出乎預料。當時殿試的策問題目是“如何尊君重令”,王象春就本朝君臣之間的是非事直言上陳,其鋒芒指向長期怠政的萬歷皇帝。這種答題,讀卷官哪敢呈給皇帝看,而前三甲是皇帝欽點,因而他不僅未能進入一甲二甲,就是三甲也僅是位列倒數第三,由此未能獲得官職,只好留在北京候選。他乃性情中人,嫉惡如仇,并敢于仗義執言,“候選”期間,或許是因為殿試受挫而心有憤懣,竟然也陷入到“黨爭”之中,并受之牽連,被“降調閑散”。于是,滿懷郁憤的他,便暫且回到故里調養生息。也就是在這次“調養生息”期間,他來到濟南,買下了百花洲上的“白雪樓”。
百花洲上的白雪樓原為李攀龍所建,李去世后幾易其主,王象春購得后,將其重新修葺,并增建了問山亭,而后移家濟南,搬來居住。因為仰慕前賢,他仍舊懸掛“白雪樓”原先的匾額,并自號“?湖居士”,在園內讀書、寫作、吟詩,暫時得以脫離世俗,徜徉于濟南的湖光山色。

今日百花洲
“余邑邑濟,故居濟,非客濟也。”《齊音·得于鱗舊舍居之》記載了此事。詩云:“草堂略似浣花居,況是先生手澤余。不比謝墩爭姓字,但須更貯滿樓書。”箋注:“于鱗先生城中書樓亦名白雪,在碧霞宮西,百花洲上。蕞然一茅,頹敝不堪;晴則見星,雨則滴漏;五易主而不售矣。余以先賢故,倍值市之(即以高于市場行情的價格買下),仍其匾額不忍易。南山遞翠,近渚飛香,恨無于鱗佳句酬之,恐屋宇羞之,又作北山移也。奈何!”
彼時,新城屬于濟南府管轄,所以王象春說自己是“故居濟”而“非客居濟”,而且,濟南的“北地風景似江南者,自齊城之外并無二地”之景色,以及悠久的人文歷史,也涵養和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齊音》就是這樣誕生的。

濟南風光
百詠濟南
《齊音》亦名《濟南百詠》,內容涉及濟南的山水泉湖、名勝古跡、節令風俗、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等諸多方面。“凡歷之泉石山澗,廢亭頹榭,又如于鱗舊樓,吊古探奇,皆成吟詠。”書中的每首詩,皆為七字四句,且詩后附有箋注,或說明本事,或作辯證注釋,以抒發詩中不盡之意,舉例三首如下:
萬派千波競一門,岡巒回合紫云屯。
蓮花水底危城出,略似鏤金翡翠盆。
湖出城中宇內所無,異在恒雨不漲,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現、蛙不鳴,則又誕異也。湖既出于居民之北,華峰又落齊城之東北,故凡宅門之北向者,得兩收其妙,然于陰陽之向不無少舛,安得巨靈推轉地軸,跨高山于負釜哉!余曰:幸此湖幽潛,故散人得而享之,不觀之太微星帝王、少微星隱士耶。
——《齊音·大明湖》
將軍戰馬就懸崖,石底空聞吼怒雷。
四鐵一敲冰雪涌,始信赤兔本龍媒。
宋關將軍名勝,大戰兀術,追至渴馬崖,求水不得,北至齊城下。馬蹄敲地泉涌,故名馬跑泉。凡馬病,取飲之輒愈,今誤作武安王(筆者注:關羽),忠勇格神則亦神矣,何必借名武安而后重哉?
——《齊音·馬跑泉》
匯波橋上起重樓,水里成城似凡歐。
浩蕩人煙都人望,十分景事十分愁。
橋樓皆宋曾子固守濟時所建,就水筑基,上下幾百尺,用石數十萬。據曾記中云:三十六日而成功。即當時物力之盛,不應神速如此。余登樓南望,全濟之勝在於指掌,俯而嘆曰:逝波流日月,浩浩無朝昏,縱泉源不竭,來者非逝也。
——《齊音·匯波橋》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王象春在《齊音》中,不僅就景說景,而且還能就景說史,就景說事,并直抒胸臆,對當時的腐敗弊政和民間疾苦實話實說,以悲天憫人之情,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如下列三首:
泰山之下婦人哭,泉吼猶能悕嘯風。
何故焚香祭猛虎,生祠幾處在城中。
城東有黑虎泉,俗傳是水神,遂有廟祀。泉勢沖突,婦女飲之輒癭。余思:虎,猛物害人,何以禮祀?蓋泰山哭婦致感孔子。猛于虎者已處處得生祠,況黑公水神敢獨遺耶?余嘗瓣香作禮,祈其少戢搏噬,恕我殘黎!
——《齊音·黑虎泉》
赤龍專政四龍降,焦樹枯禾困此邦。
金碧天宮塵不到,想應避暑睡深窗。
城西五龍宮,潭水淵泓莫測,有禱輒應。自乙卯、丙辰大旱,東省幾靡孑遺,龍無靈焉。余謂:小旱宜禱龍,大旱則宜詈之,詈而不聽,易位可也?又嘗見民竭力以奉官,朝廷優崇顯禮,無所不盡,一至大災,漫不經意。若與己不相干者,辱爾重軒不稱其服,蜿然蚓耳,龍也云乎哉!
——《齊音·五龍宮》
金線泉西是樂司,務頭不唱舊宮詞。
山坡羊帶寄生草,揭調琵琶日暮時。
西郊泉上秀春院設自勝國,惡妓俚曲盡失古意,采風者不無淫僻之虞。
——《齊音·秀春院》
在文學史上,就詩歌創作而言,有種竹枝詞。這種名為詞實為詩的文體,本是巴、渝民歌,后來被唐代劉禹錫借用,成為更加通俗的詩體。就創作格式而論,《齊音》屬于竹枝詞,但它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王象春在《齊音·寄詠》中,簡明扼要地說明這個問題。詩云:“休唱柳枝與竹枝,柔音不是北方詞。長聲硬字攀松柏,歌向霜天濟水湄。”箋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余謂一地有一地之音,何必撟舌相效?近世習尚靡之。在江南風土沖柔,固其所宜,而北方軒顴鬈?之夫亦,勉爾降氣,以為南弄,豈不可恥?余本聲氣之自然,矢為齊音,寧仍吾傖耳。”
《齊音》雖然亦名為《濟南百詠》,但輯詩卻有107首。由于內容豐富,所以可謂濟南史詩。《齊音》問世之后,曾廣為流傳,當時曾有人稱贊道:“況歷舊無專志,今百詠所載,千秋之作備矣。”乾隆年間的詩人王初桐、嘉慶年間的詩人董蕓、道光年間的詩人范坰,曾經效仿《齊音》,分別創作了《廣齊音》《濟南竹枝詞》《風淪集》。由此可見,《齊音》的影響之大。關于此書的價值,山東師范大學著名教授、濟南著名文史專家嚴薇青先生曾評價說:在以往濟南文學的歷史上,記述和詠誦濟南山水勝景、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的專著并不少,“其中既能描述濟垣景物,又有文獻可征,特別是直抒作者胸臆,滲透作者孤憤,并能從中看出作者的見識和素養的,自當以明人王象春《齊音》為巨擘。”

濟南風光
奇情孤詣,絕才異骨
清乾嘉年間的學者王培荀在其《鄉園憶舊錄》中載:王季木,才氣縱放,傲睨一切,著有《問山亭記》,務欲超出常規,驚駭流俗,如“項王瞋目叱咤”,千人皆廢。《書項王廟》一篇,獅吼鯨翻,幾欲唾壺擊碎,壓倒從前作者矣。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漢王真龍項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語,鼎上杯羹棄翁姥,項王真龍漢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龍亦鼠虎亦鼠。
以往的史學家多是貶劉(邦)褒項(羽),可王象春對此卻自有高論。首段是說兵入咸陽之事:劉邦禁止擾民的約法三章順民心,項羽則是火燒阿房宮施虐狂,所以劉邦是龍,項羽是虎;中段是說鴻門宴和廣武之戰:項羽在鴻門宴上心慈手軟講信義,而劉邦則是置親情于不顧的無賴,所以項羽是龍,劉邦是鼠;末段是說虞姬和呂后:項羽在垓下之圍救不了虞姬的命,而劉邦對呂后胡亂作為也無可奈何,所以劉邦是鼠,項羽也是鼠。從史學界的評論看,王象春的這首詩可謂見解獨到,更有深意。
萬歷丁巳(1617年),王象春返回北京,充任小吏,管理文書案簿。次年,他又奉使到西安、洛陽巡察,完成任務后,被分派到南京大理寺任“評事”,如此總算恢復了其考中進士后本應授得的品級職位。在南京大理寺的職位上,他恪盡職守,逐漸升職為吏部考功司郎中。其間,他曾因為明光宗選擇陵址之功,擬升職為尚寶卿,也就是為皇帝掌管玉璽和宮廷禁令的機要官員,可是他實在厭惡與太監們打交道,故而婉為辭謝,仍回到南京任所。此后不久,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他,因為“意氣太盛,肝腸太熱”,因而在履行考功郎的職責時,與“閹黨”發生正面沖突,陷入到東林黨與閹黨的激烈黨爭之中。東林黨失敗后,他被削奪官職,且永不錄用。由此可見,王象春不缺乏政治熱情,但缺乏政治素養,缺乏理性和機警,更缺乏隱忍和權謀。王士禛說其從叔祖名士氣太重,不肯與世茍同。朋友則說他是“奇情孤詣,絕才異骨”。
結束官場生涯的王象春,回到故里新城后,除了讀書賦詩,就是研求佛學。崇禎四年(1631年),新城遭到叛軍騷擾,王象春便服出逃,幸免于難,不過轉過年來,已是疾病纏身的他,終因前途渺茫,且又適逢亂世,在悲哀絕望中謝世。
縱觀王象春一生,其在政治仕途上是失敗者,而在詩歌創作上則是成功者。他有些類似于辛棄疾,政治上的受挫,成就了其文學碩果。除了《齊音》之外,他平生創作的詩歌有千首以上,另有《問山亭集》《地理俯察備要》《讀李白詩評》《讀杜甫詩評》等。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