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劉帥 濟南報道
最近,濟南召開了一場很有意義的會議——駐濟省屬高校座談會。會上,濟南市委書記劉強,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等市領導與30余位駐濟高校負責人面對面地展開了一場深入交談,傾聽發展良計、共商合作發展。
在這場城市與高校的交流會上,用一個詞來形容濟南與高校的關系再合適不過,那就是“雙向奔赴”。
濟南,可以為大學做什么?
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科學研究生力軍、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一座城市對大學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對未來的態度。
去年8月12日和今年9月2日,濟南市委書記、市長兩次登門拜訪山東大學,傾聽高校發展需求,推動校地雙方在更廣領域深化戰略合作。
從書記市長帶隊“登門拜訪”山大的行動中,可以看到,濟南主動服務高校、保障高校發展的滿滿誠意。
在政策層面,《關于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政策(試行)》,首次為項目化支持駐濟高校發展提供政策支撐;《關于推進新時代濟南高等教育及科研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七大項共20條意見及“一校一案”項目化推進校地合作的工作思路;《關于加快駐濟高??萍汲晒D化深化市校融合發展戰略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政策措施+配套資金”的項目化校地合作推進路徑,為下一步推動市校合作向更高目標邁進奠定了制度保障基礎。
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濟南連續4年組織實施高校集聚區建設提升行動,督促歷下、市中、歷城、長清、章丘等高校駐地區縣主動作為,積極為駐地高校協調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以優質的服務贏得高校的支持,借助高校資源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大學,可以為濟南帶來什么?
對于高速發展的濟南來說,教育、科技、人才都是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資源。與高校合作,是搶抓先機,掌握這些重要資源的一條必經之路。
所以,在與省內大學“交朋友”的同時,濟南還不斷北上南下擴展“朋友圈”,與不少高校院所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201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學與濟南市簽約共建前沿技術研究院,重點發展前沿電子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醫工融合、大數據智能處理、虛擬現實與仿真等產業;2020年7月,濟南市與清華大學簽約全面合作并成立山東區塊鏈研究院,在戰略決策咨詢、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人才教育合作與交流、產業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
當年10月,又簽署了《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三年來,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重點引進落地了一批“國字號”大院大所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批先進技術領跑國內,甚至打破國際壟斷,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初步顯現……
可以說,密切的校地合作,為濟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能量,貢獻了卓越才智。
校地共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才,這也是一座高速發展的城市繞不開的話題。
據統計,濟南擁有駐濟高校52所、全日制在校生69.11萬人。自2021年起,濟南以一座城市的名義,連續三年為應屆生舉行盛大畢業典禮。在2023屆畢業典禮上,劉強更是熱情“喊話”:如果有同學想從事科研事業,濟南能為你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如果有同學想投身產業大展身手,濟南能為你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如果有同學想自主創業,濟南能為你提供精準的政策扶持。
城市種下“梧桐樹”,大學成了“鳳凰窩”。高校為城市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反哺著這座城市的發展。
雙向賦能,讓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合作落地,朋友圈擴容,一切都只是濟南探索校地深度融合發展的縮影。
校地合作,首要的就是科技創新,高校研究成果需要落地,企業發展需要技術支撐——能不能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耦合,成了校地合作走向深入的關鍵。
為此,濟南在2021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駐濟高??萍汲晒D化深化市校融合發展戰略的若干政策措施》,重新構建了教育、科技牽頭對高校政策支持的全新工作機制,明確了“政策措施+配套資金”的項目化校地合作推進路徑。
今年,濟南又濟南制定出臺《濟南市科技成果轉化“倍增計劃”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23項具體工作任務,先后舉辦高校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活動10余場次,服務對象覆蓋40余所駐濟高校和大部分在濟企業。
濟南作為“東道主”,需要更加關注高校、更多支持高校發展,為高校特色發展、創新發展賦能。作為城市核心組成主體的高校,也應當主動融入城市發展,想城市發展之所想,做城市發展之所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城市與大學的協同發展。是相互支撐,也是相互成就。志合者,不以上山海為遠,名校和名城,正攜手奔赴未來!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