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曲欣萍
責任編輯:馮世娟
海報新聞記者 李金珊 通訊員 張慶民 安紅心 濟南報道
時光見證前行的步伐,歲月鐫刻奮斗的足跡。走近濟南黃河,水石草木都在講述著2023年的治黃故事。
濟南黃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項目 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濼口黃河公園 張慶民 攝影
演訓基地的斑駁繩痕會告訴你搶險隊員的力量和勇氣,新建壩頭的整齊根石會告訴你晝夜施工的辛勞和堅韌,筆挺的行道林、整潔的草地會告訴你標準化管理的規范和精細,濼口黃河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會告訴你無數動人的濟南黃河故事。
那些穩中有新的故事,那些攻堅克難的故事,那些精益求精的故事,那些團結奮進的故事……
以新促穩,穩中有新保安瀾
這一年,“穩”的基礎不斷鞏固,“新”的成效不斷賦能,水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人民治黃以來黃河伏秋大汛從未決口,黃河安瀾仿佛已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濟南黃河人心中,這安瀾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錚錚誓言,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警惕,是臺風、地震、調水調沙、淌凌等一次又一次考驗。
穩定的防汛形勢不是等來的,是靠超前謀劃、周密部署、創新能力換來的。
歷城河務局運用信息化平臺進行視頻監控巡查
全面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印發《濟南市黃河防汛職責》,聯合舉辦黃河防汛行政首長培訓班,建立集責任、力量、料物、設備、技術等要素為一體的濟南市沿黃各區縣防汛布防體系,修訂完善防洪預案和灘區運用預案,編制30處重點工程防守方案,為高效有序做好洪水防范處置指揮,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基礎支撐。
強化防汛基礎保障,推廣“1+N”防汛隊伍、物資保障試點經驗,落實95支隊伍7352人,與21個企業簽訂物資代儲協議。汛前完成工程普查和河勢查勘,對賬銷號140處隱患點,加固拋石14939立方米,完成10處工程水毀震損修復,及時恢復了工程強度。
突出防汛能力提升,建成濟南黃河防汛搶險演訓基地,組織參加各級防汛實戰演練16次。建立防汛專家庫51人,組建濟南黃河青年“星火”防汛預備隊20人。創新推動數字孿生濟南黃河建設,開發安裝水下壩岸智能衛士,建成全河首個物聯網水位站,完善視頻監控、無人機、視頻會議“三個全覆蓋”應用,優化“天、空、地、人”全方位全時段巡查防守體系。
2023年7月5日,供水局北店子閘管所運用無人機巡查楊莊閘引黃保夏情況。郭偉森 攝影
在底線思維督促下,在創新思維指引下,一系列新舉措、新技術、新設備、新力量加入濟南黃河防汛戰線,持續夯實了濟南黃河安瀾穩定根基。
聚力攻堅,依法履職護防線
這一年,“聚”的態勢不斷強化,“法”的動能更加充沛,水工程防護能力更加堅強。
防洪工程是守護母親河的“水上長城”,保證工程的完整、健康、強度是黃河人的第一要務。
濟南“十四五”防洪工程涉及沿黃8個區縣。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征遷難度大等不利因素,濟南黃河河務局不等不靠,在寒風嚴霜中提前考察土場、石料,積極對接征遷工作,加快做好開工準備。待到4月大堤回暖時,立即多線開工,全面投入工程建設。
2023年6月26日,十四五防洪工程(山東段)施工第五標段歷城工區埝頭控導改建施工。楊帥 攝影
夏日炎炎,汛期將至,施工現場人心比驕陽更熱。局領導班子靠上指揮,常駐在工地,與施工人員同吃住、共奮斗;壩頭機械轟鳴,駕駛室內揮汗如雨,他們一干就是一整天;測繪人員曬得黝黑,心里卻只顧得計算需要多少土工布、碎石、腹石;室內負責內業資料的人員也不甘落后,廢寢忘食做記錄,始終保持資料與施工進度同行。
一頓頓壩頭潦草的飯,一聲聲互相鼓勵的話,一個個燈火通明的夜,從春天延續到冬天,換來18處河道工程220段壩岸和4處2.74公里防汛道路主體完工,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為泉城940余萬人民增添了一份穩穩的安全感。
2023年8月30日,槐蔭河務局普法廣場建設。李嘉寧 攝影
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實施,流域各級積極響應,濟南黃河人精神為之一振,向違法侵害黃河防洪工程的行為發起總攻。聯合護河力量,與公檢法司等9部門建立協作配合機制,成立黃河生態保護聯防綜治辦公室,建成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累計成立5家黃河巡回法庭、1處司法修復基地、4個法官工作室、4家檢察工作站。經過多輪交鋒,歷城河段6起違法侵占淤背區訴訟案全部勝訴,通過強制執行收回淤背區防洪工程86.25畝。
加強水行政執法,打好持久戰。累計開展河道巡查1184次,制止違法行為332起,清除違章種植5.05萬株,拆除違章建筑2.51萬平方米,濟南黃河“四亂”問題基本解決,新增兩段獲評山東省美麗幸福示范河湖。
精益求精,對標對表筑高地
這一年,“精”的追求不斷加力,“高”的成果不斷累積,水生態供給質效更加突出。
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獲高質量發展重點推介案例
從“女神一號旅游公路”“櫻花大道”“油葵花海”“千畝銀杏林”等網紅打卡點,到綠化覆蓋率97%的百里綠色長廊;從巍然矗立的濟南黃河文化展覽館到星羅棋布的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示范點,濟南黃河兩岸風景一年勝一年,在為護佑黃河安瀾的同時,也為沿黃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產品。
濟南黃河防洪工程承載的多重使命為工程標準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初,濟南河務局再次對平陰河務局、天橋河務局發出動員令。
“要對標對表水利部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評價,精耕細作,提高質量?!?/p>
植樹種草、修壩整坡、更新標志……全局上下分工協作,對照標準化管理要求,一絲不茍抓落實,一個個小目標達成,一段段工程煥發新顏。平陰縣政府投資130萬元助力工程綠化提升,黃委專家到天橋黃河現場指導,“云黃河”數字化管理加持。在各方不懈努力下,平陰、天橋河段防洪工程全部通過水利部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評價,樹立了防洪工程管理新模范。
濟陽河段獲山東省級美麗河湖稱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濟南黃河河務局以“河濟泉城”作為治黃文化品牌,深化河城融合,在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等多領域積極服務,探索出以水利景觀為主,文旅、體育、科普等多業態協調發展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交通運輸、餐飲等產業發展,助力觀光農業等鄉村振興產業,逐步構建起以黃河丁太魯、濼口古鎮等重點項目為依托的“擁河發展”新格局。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濼口)獲評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獲評水利部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并榮獲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入選重點推介名單。平陰、天橋兩堤段入選山東省黃河國家風景道典型段。
奮進的腳步不曾停歇,精彩的故事總也講不完。抬頭望去,大河上下春回柳嫩,薄霧輕籠,一線治黃人已開啟了巡河之旅,新的治黃故事在水聲、鳥鳴和人民的歡聲笑語中越傳越遠。
初審編輯:曲欣萍
責任編輯:馮世娟
								
							
							春節將至,年味漸濃。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家政保潔行業變得炙手可熱,“全屋大掃除”“深度保潔”“玻璃清洗”等關鍵詞也成為商家招攬手段之一,那么今年的家政保潔市場如何?連日來,海報新聞記者走訪多家家政保潔公司發現,從1月底到2月初,[詳細]
								
							
							
							
								
							
							時光見證前行的步伐,歲月鐫刻奮斗的足跡。走近濟南黃河,水石草木都在講述著2023年的治黃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