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
5月15日至17日,記者在濟南市萊蕪區舉辦的2024年全省農田地膜殘留監測技術培訓班設施農業暨農用薄膜新技術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濟南市近幾年來圍繞建網點、創機制、廣宣傳、促回收、強監管、再利用“六大方面”,開展“減存量”“降增量”“控用量”三大行動,從使用端和回收端雙向驅動發力,逐步建立完善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農膜回收工作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典型案例面向全國推廣。
據悉,濟南市在原有體系基礎上,繼續優化了站點布局和回收體系建設,將回收站點增加至45處,進一步提升農膜回收能力和水平。圍繞農膜回收,濟南市持續做好重要園區基地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示范,將農膜回收納入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設立4776名農村環境整治公益崗農膜回收專員,會同綜合執法部門強化各環節的監督執法,逐步壓實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的回收責任,嚴厲打擊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聚乙烯農用薄膜和不按規定回收農用薄膜等違法行為。
近年來,濟南市積極開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和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2022年以來,濟南累計示范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37萬余畝,全生物可降解地膜3.7萬畝。今年,濟南市計劃補貼推廣5萬畝加厚高強度地膜和1萬畝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逐步擴大應用面積,減少普通聚乙烯地膜的使用。
為控制農膜使用數量,濟南市積極探索農膜減量使用技術,開展花生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把“春花生(覆膜)—冬小麥—夏玉米”兩年三熟制,改為“冬小麥—夏花生(不覆膜)”一年兩熟制,推遲花生種植時間,達到不覆膜目的。同時,濟南還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配套技術,在實現農膜數量減少的同時不減效率。
下一步,濟南市將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技術培訓工作,切實保護土壤環境,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助推農田地膜回收工作取得實際成效,為促進全省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