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為加快全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發展能級,推進工業強市和數字先鋒城市建設,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到2026年,全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能級持續提升,創新應用水平顯著提高,平臺載體發展壯大,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達到500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總體水平居全國前列。
到2026年,實施1000個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項目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6年,全市基礎支撐筑牢夯實,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人工智能算力規模(FP16)突破3500PFlops,數據要素供給數量質量顯著提升,數據要素市場基本建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圍繞工業制造、教育、醫療、能源、城市管理等領域形成50個人工智能通用、垂直領域大模型產品,在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打造一批行業領先產品。應用水平顯著提升,持續豐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和解決方案資源池,累計培育300個以上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實施1000個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項目。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集群集聚水平加速提升,打造10個以上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3個以上人工智能示范區。建成人工智能島、濟南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濟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人才引育體系更加完善。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產業基礎夯實行動。推進濟南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百度智能云(濟南)智算中心、濟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山東未來云谷智算中心、濟南市人工智能場景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以智算為主的算力體系。
面向人工智能應用需求,鼓勵建設安全合規的中文、圖文、音頻、視頻等大模型通用數據集。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數據交易市場體系,探索可復制推廣的交易流通路徑。
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軟件開發,鼓勵企業研發或改進面向深度學習、分布式系統等技術的基礎開源框架,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算法庫、工具集以及面向智能終端的嵌入式系統產業化。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產業創新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研發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垂直領域模型,培育垂直領域模型解決方案服務商,打造標桿性大模型產品。支持產業主體建設大模型產業基地。
面向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知識圖譜等通用技術領域以及類腦智能、量子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攻關,突破核心算法。推進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元宇宙、量子技術、空天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協同研發,突破一批融合性核心技術。
鼓勵企業開發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機器人整機產品。支持開發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系列產品。
持續開展“AI泉城”賦能行動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應用賦能拓展行動。持續開展“AI泉城”賦能行動,重點圍繞數字政府、制造、醫療、能源、交通、教育、安防等領域,構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和解決方案資源池。
人工智能+工業。引導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制造單元、產線、車間、工廠實施技術改造,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省級技術創新項目。聚焦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推動“產業大腦”建設。
人工智能+農業。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牧養殖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強智能化農機裝備推廣,形成一批涵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的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引領農業科技化、工廠化、園區化發展。推動“泉農通”數字農業平臺建設,打造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
人工智能+服務業。實施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加快智能交通及智能駕駛試驗中心二期建設,推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無人駕駛測試運營。實施智慧教育變革創新工程,打造全市統一的教育數字基座和平臺服務體系,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精準教學模式改革。
人工智能+數字政府。利用數據挖掘、知識圖譜等技術整合優化各類領導駕駛艙,匯聚經濟運行、城市運行、應急處置、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數據,提升科學決策水平。
人工智能+數字社會。實施社會治理模式智能化創新工程,推進智慧服務終端、智慧充電設施、停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等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發展環境優化行動。持續壯大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人工智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省級特色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能島、科大訊飛人工智能教育主題園區、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濟南·人工智能)等園區項目建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支持人工智能島建設。
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技術服務、行業大數據、檢驗檢測、創新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解決方案、軟硬件產品及生態適配等測試評估服務。
通過人才引進、項目合作、企業引培等方式,吸引并集聚技術先進、理念前沿、能力突出的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支持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設立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建設人工智能綜合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支持校企合作,開展人工智能訓練師、算法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等技術、技能人才培訓。
鼓勵在濟舉辦人工智能領域知名大賽等活動
圍繞產業布局 ,《行動計劃》提出,打造以四個集聚區、多個產業園為主體的“四聚多園”空間格局,增強產業集聚效應,加快人工智能產業化,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
“四聚”包括,濟南高新區整合匯聚創新資源,重點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在礦山能源、醫療家政、基礎教育服務等領域建設應用場景,引領產業創新發展,打造技術創新策源地。歷下區依托人工智能平臺及服務機構,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服務,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作用,打造平臺賦能服務高地。市中區依托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重點推動場景建設和創新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打造應用創新融合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依托國家級新區優勢,探索建設大模型集聚基地、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元宇宙產業園等,充分發揮先導效應和先行先試作用,打造未來產業引領區。
“多園”指,在歷城區、章丘區、槐蔭區等人工智能產業基礎較好的區縣,依托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打造特色產業生態。歷城區依托算力優勢,推動國家超算濟南科技園、智能傳感器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打造高端人工智能算力產業生態。章丘區加快探索數據資源交易模式和數據產業發展模式,打造人工智能數據產業生態。槐蔭區依托頭部企業加快帶動產業發展,培育智能化工廠、智能化園區,打造工業智能特色生態。天橋區、長清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平陰縣、商河縣、市南部山區等區縣,推進人工智能與傳統優勢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高端裝備、冶金鋼鐵、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行業數字化轉型示范樣板和典型標桿。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行動計劃》提出,鼓勵專業投資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組建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加大對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人工智能項目支持。鼓勵在濟舉辦人工智能領域知名會議、論壇、大賽等活動。辦好“AI賦能”專場對接會,促進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先企業與本地企業深度合作。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7月1日,由濟南市委宣傳部、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共同組織的全市激光產業高質量發展集中采訪活動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