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馬洪震
?。ㄒ唬?/p>
濟南,盛夏七月,千佛山腳下召開的一場論壇,頗為特殊。
這就是7月13日開幕的首屆基礎設施工程·泰山論壇。
特殊之一是規格之高。
論壇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等發起。來自國內外近50位院士、國家杰青等行業專家,聚焦土木交通工程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轉型升級、學術前沿熱點三大領域進行分享,為學科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升級獻策。
一場論壇,讓記者如坐春風,聆聽到行業高質量發展前沿的科技成果實踐。
特殊之二是業界認可。
國內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于此“學術論劍”“智慧共享”,本身就是對山東高校學科建設以及山東基礎建設成果的肯定。
說起基礎建設,人們總把中國比喻為“基建狂魔”,這是對一個個超級工程的贊嘆敬畏,也是對中國基建和中國制造業突飛猛進的自豪。
那么,山東的基建,其實有你知道的一面,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ǘ?/p>
首先看你所知道的山東基建。這就不得不提“山東的路”。
“山東的路”四通八達,美譽由來已久。早在1993年6月,原交通部在濟南召開了全國公路建設工作會議,人們習慣稱之為“濟南會議”。這是我國公路發展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重要會議,拉開了全國高等級公路建設的大幕。1993年底,山東省公路總里程4.6萬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通車里程排名全國第一。
2022年,山東被選為全國首個交通強國省域示范區。與其說“選擇”了山東,不如說是一場完美契合的雙向奔赴。
在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迅猛發展的今天,交通被賦予了更為豐富而立體的內涵。今天的“路”不再是單純的陸上交通,而是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作為全國首個部省共建交通強國省域示范區,山東交通發展持續涌現新的活力:全省高速鐵路通車里程突破2800公里、躍居全國第1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300公里;全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到11條,運營里程增至407.9公里;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117公里……
7月13日,濰坊至煙臺高速鐵路開啟聯調聯試。這意味著膠東半島“高鐵環”實現閉環,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通道更加完整。山東交通還在按下發展的“快進鍵”。
其次說山東基建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兩天,一則消息令人新潮騰涌: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發布了“過去50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50個隧道工程”。我國有9個項目成功入選,數量全球最多。
其中,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公路隧道位列其中。這條海底隧道有著五個“世界之最”:長度最長、規模最大、斷面最大、水壓最高、首座超大直徑盾構。
解決世界性難題的背后,有山東高校、山東企業的攻堅。
眼下,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工程迎來重要節點,世界在建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山河號”正在緊張吊裝下井組裝中,計劃9月實現盾構始發。
值得一提的是,“山河號”搭載了山東大學與濟南軌道交通集團聯合研發的“五官一腦”智能裝備系統:超前地質預報系統——“火眼金睛”、地層界面識別系統——“聽波聰耳”、氣體環境監測系統——“超級巧鼻”、刀具磨損監測系統——“鋼牙神經”、同步注漿檢測系統——“號脈靈手”和輔助決策支撐系統——“人工智腦”。
目前,在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濟南地鐵、貴陽地鐵、廣花城際鐵路等重大工程中,均有“五官一腦”智能裝備系統參與建設,有效控制盾構開挖面失穩、刀具刀盤損壞等災害的發生。
?。ㄈ?/p>
目光拉回到首屆基礎設施工程·泰山論壇。不僅是智慧化、信息化的科技應用,山東大學在突水突泥治理的科研實踐也已經走在全國前列,獲得與會專家的稱贊。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馴服”突水突泥的方法。
瞄準這一國家重大需求,2001年,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多年來,他們結合突水突泥災害防控的國家重大急需,團隊作戰、協同攻關,深入推進學科交叉創新,憑借地下工程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和突水突泥治理理論與技術等“殺手锏”,改變了這場博弈的力量對比。
據了解,山東大學團隊利用交叉學科優勢,提出以精細化探查與關鍵孔為核心的長效治理設計方法,封堵后,地下水在圍巖內部循環,避免了對環境的影響及動水對結構的長期破壞和二次涌水。
“交通是現代城市的血脈。血脈暢通,城市才能健康發展。要在建設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間上下功夫”。
鉆山過嶺,穿江越海。遁地潛行,開拓空間。
在基礎設施領域,山東不斷增強以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建設交通強省的使命感,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交通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和聯通水平實現大幅躍升。接下來,山東還將錨定學科創新升級,致力于全方位促進傳統土木交通工程行業高質量發展。
?。ù蟊娙請蟆ご蟊娦侣効蛻舳擞浾?王雅潔 呂樂 策劃 王建)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馬洪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