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實習生 魏淑君 通訊員 趙青山 孫靜 孫艷艷 濟南報道
夏日不語,溫煦宜人。行走在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的沃野田疇上,多彩秧苗裝點高效田園、瓜果飄香繪就喜悅“豐”景、特色產業結出興旺碩果、美麗鄉村展露亮麗新顏……一幅栩栩如生的鄉村振興圖正徐徐展開。
鄉村要振興,黨建須先行。一直以來,孝直鎮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立足各村自身資源稟賦,下好黨建引領“關鍵棋”,以“黨建鏈”領跑“產業鏈”,讓人才激蕩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希望的田野上不斷迸發生機與活力。
聯合黨委激活力 “蔬”寫產業新篇章
“以前我們各個村單打獨斗,產業規模太小,引進了好的項目也難以擴展,打不出品牌,有了規模才能有品牌,才能有發展,幾個村聯合起來,共同商議,抱團發展才是出路所在。”東勝聯合黨委黨委書記陳憲峰向記者介紹,東勝村與周邊兩個村,蔬菜產業品類齊全,主要種植土豆、白菜、西紅柿、辣椒、生姜等各類蔬菜。然而卻因銷路不暢,村民增收效果并不理想。
為實現村民增收致富,孝直鎮黨委政府牽頭,將東勝村以及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相同的東白莊村、柳灘村進行了組合,成立了蔬菜產業統籌辦公室,統籌蔬菜種植戶,對接需求量大的食堂、飯店等商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從而實現“菜農銷售不出村、客戶需求不跑腿、集中一站式交易”模式,切實解決了菜農銷路難題,促進了農民增收、集體增效。
創新成立蔬菜產業統籌辦公室,只是孝直鎮跨村聯建、共贏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全省“農業產業強鎮”、濟南市“菜籃子工程”示范基地,孝直鎮擁有悠久的白菜、土豆、甜瓜、辣椒等果蔬種植歷史,形成了以“農作物+果蔬”種植為基礎的“三作三收”種植集聚片區。近年來,該鎮抓住黨建引領產業振興這個重要引擎,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果蔬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實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
“如今,孝直鎮的果蔬產業已經成為拉動村民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有力支撐。”談及如何通過“一棵菜”托起增收“大產業”,孝直鎮黨委書記蘇東潤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關鍵一點就是我們抓住了黨建引領這個‘主心骨’。孝直鎮通過組建覆蓋29個村的蔬菜產業聯合黨委,統籌整合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推動設施蔬菜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抱團發展,助推蔬菜產業做大做強。”
孝直鎮依托“支部+企業+基地”發展模式,組建成立蔬菜產業聯合黨委,在80%的土地流轉率基礎上,對未流轉土地實施“統一機耕機收、統一種苗供應、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田間管理”的“五統托管”服務,對已流轉土地實施無差別“全過程‘保姆式’服務”,全程機械化耕種,在濟南率先實現全鎮全域規模化經營。孝直鎮還以蔬菜產業聯合黨委牽頭,試點推廣全生物降解膜1.3萬畝;引入壽光模式,對蔬菜水果產業進行高水平開發、高效率運營、高品質提升的“全鏈條”指導,打造高標準、高技術、高收益“三高模式”,形成“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態勢,持續推動產業鏈提檔升級;積極搭建孝直鎮蔬菜產業數據智慧平臺,將蔬菜種植區域、上市時間、預計產量等模塊化接入系統,為蔬菜產業發展“數字賦能”。如今,蔬菜產業聯合黨委覆蓋的村,村集體收入100%超過15萬元,超過50萬元的8個,超過100萬元的2個。
“通過推行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用‘黨建鏈’串起了‘產業鏈’,實現了蔬菜產業聯合黨委所有村的抱團發展。”蘇東潤向記者介紹,依托蔬菜運營中心,將產業黨委區域內各村蔬菜進行集中發包、對外銷售,建設匯東蔬菜高標準智慧試驗示范基地,傾力打造了“孝直鮮蔬”區域品牌,著力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把黨建活力轉化為鞏固成果動力,推動形成了黨建促產業、產業帶民富的良好局面。
黨建聯建促共贏,助推農產品“出村進城”
把田野搬進城市,把農產品送到居民樓下!現如今,帶有“孝直小農夫鄉村振興好物嚴選進社區活動”字樣的條幅和帳篷頻頻出現在濟南市區一些大型社區的顯著位置,來自孝直鎮的石磨全麥粉、黃豆小米窩窩頭、山雞蛋、小磨香油、土蜂蜜、孝直肘子等農副產品,已經像固定日期的“趕大集”一樣走進濟南城區的各個社區,吸引著不少社區居民前來選購。
“曾經,農產品銷路不穩定特別讓人頭疼,如今通過孝直小農夫這個平臺,讓我們家鄉的農產品輕松實現‘出村進城’,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孝直鎮劉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郭晶由衷地感慨道:“像我們劉家莊村生產的面粉、饅頭等農副產品特別受省城社區居民的青睞,目前還有100多個社區正在等著我們進社區送好物。”
像劉家莊村一樣,孝直鎮西部山區產業聯合黨委所轄村的農產品正通過“孝直小農夫”這一平臺,愈加頻繁地送抵省城市民“家門口”。西部山區產業聯合黨委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產業發展要求,圍繞“藥糧果畜游”五大主導產業,以“電商牽頭、異業聯動、產業融合、資源共享”為發展目標,塑造“多點開花,以點串線,點面互聯”的產業格局。通過打造電商基地,線上線下相結合,設計開發“孝直小農夫好物嚴選”品牌網購平臺,將孝直小米、蜂蜜、饅頭等80余種農產品推向城市。
帶著山貨進城的成功探索,不僅實現了孝直鎮西部山區產業聯合黨委各村的抱團發展、共同致富,帶“火”了孝直當地的農產品。而且借助“孝直小農夫”平臺,百余種平陰乃至周邊區縣的特色農副產品也搭車進城,輻射帶動4個鄉鎮38個村、12家小作坊、2家鎮域食品企業增收。目前,孝直小農夫鄉村振興好物嚴選進社區活動,先后進入270多個小區開展展銷活動,并與100多個社區黨組織簽訂了黨建共建協議,銷售金額達400余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活力。
匯聚青年力量,逐夢鄉村振興
“看,這是我們的實驗室、組培室等研發場所,目前生物菌劑的實驗和應用相當成功,今后會在這里誕生屬于孝直鎮當地獨一無二的馬鈴薯品種!”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孝直鎮東勝村的平陰縣馬鈴薯育苗基地暨鄉村振興科技顧問專家工作站,該村黨委副書記董宜凱難掩激動的心情,興奮地向記者說道。
孝直鎮發展馬鈴薯種植已經有三四十年歷史,該鎮種植的馬鈴薯更是納入了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名錄。現如今,東勝村又掌握了新品種的“話語權”,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董宜凱如此激動的緣由。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是在孝直鎮青年創業聯盟的感召下,2023年開始回村任職。也是真心實意地想為村里的發展和群眾的幸福生活,多干點實事好事。”據董宜凱介紹,為了助推馬鈴薯種植產業更上一個臺階,他積極與齊魯工業大學教授綦振寶取得聯系,并與齊魯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高校的20余名專家合作組建專家工作站,共同開展馬鈴薯育苗,為馬鈴薯形成特色產業提供基礎支撐。同時,也將彌補孝直鎮乃至全縣薯類育苗的空白,進一步增強“濟南市種子小鎮”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像董宜凱一樣,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人才投身到孝直鎮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碩士畢業后到村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郭晶,通過苦干實干,實現了村集體收入從負債數十萬元到固定資產200多萬元的華麗轉變,帶領村民走上了幸福大道;作為孝直鎮鄉村振興青年創業聯盟的創始人、濟南市鄉村振興好青年韓敬武,懷揣著對家鄉的牽掛毅然回鄉創業,積極搭建消費助農平臺,通過“孝直小農夫”平臺,讓百余種綠色天然的農副產品走出大山,送到了濟南社區居民家門口;孝直新農人”焦志學的夢想則是留在家鄉,傳承父親焦廣富的那片金色麥浪,正式回家“接班”后,他與父親一起把自家2000多畝的家庭農場經營得紅紅火火……在孝直鎮,一批“懂經營、善管理、有情懷”的青年鄉賢選擇鄉村、扎根鄉村、奉獻鄉村,他們以青春之力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讓群眾增收有盼頭、經濟發展有活力。
“現在農村最不缺的是土地和資源,最稀缺的就是筑夢鄉村的青年人才。”分管黨建工作的孝直鎮黨委副書記吳衍偉一語道破現階段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唯有集聚一批愛鄉村、懂鄉村、會運營的人才團隊,才能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為此,孝直鎮針對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等現象,持續做好“引、育、用、留”文章,越來越多的本土人才發光發熱,越來越多的在外精英返鄉拼搏。充分運用《孝直鎮“筑巢引鳳”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孝直鎮“筑巢引鳳”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分領域細化13類人才隊伍建設意見,預建保障制度6項,目前全鎮已吸引在外務工經商人員、高校畢業生、鄉賢等在外優秀人才20多人返鄉,回村任職11人,儲備村后備干部128名,其中1人獲評“齊魯鄉村之星”,3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真正通過黨組織統領,加速優勢產業、人才、資源跨行業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各展所長、循環互促。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我們積極實施優秀青年回引工程,引導、鼓勵和支持青年人才積極投身農村創新創業、大展身手。”蘇東潤向記者介紹,孝直鎮將繼續聚焦青年人才成長,堅持“引、聚、育”結合,激勵他們把青春的種子撒進鄉村振興的土壤。同時,以人才制度創新推進孝直鎮區域性青年人才高地建設,打造人才薈萃、要素集聚、業態繁榮的創新創業熱土,實現青年創業與家鄉發展的雙向奔赴。
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