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港寧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趙港寧 通訊員 孫明勝 郭本利 濟南報道
自濟南市城肥清運服務中心揭牌成立以來,“溫暖城管·滿意清疏”行動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各清疏隊針對網格內老舊小區化糞池清疏提質專項行動,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7月25日晚20時,清疏五隊幾臺清疏車緩緩停靠在洪家樓西路15號樓附近。清疏隊員們一下車,便在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群眾的簇擁下,開始對樓房化糞池運行情況展開“聯合會診”。
“15號樓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居住著百余戶居民。由于地下管網鋪設不夠合理,配套設施老化嚴重,化糞池運行情況一直牽動著居民的心。”社區書記李金鳳介紹。
“化糞池出水口與樓體南側快餐店共用一個主管道,大量油污排入管道,附著在管道壁上,使口徑本就不大的管道愈加狹窄,夏季雨水量一大,就會產生污水外溢情況。”居民尹先生急切地帶領隊員們認真查看起樓前的每一個檢查井。
如何把這類老舊小區樓房化糞池長期存在的頑固性、反復性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清疏五隊將“雙報到”與“網格化”清疏緊密融合,通過與社區、群眾搭起了“連心橋”,為清疏車組履職構建了“新平臺”,既著眼于居民訴求“治”,更著眼于日常巡查“防”。
“只有通過‘網格化’管理與居民群眾建立‘直線式’溝通聯絡,讓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才能真正打通服務居民鏈路的‘最后一公里’。”清疏五隊隊長張志國顯然對解決老舊小區污水跑冒的“病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緣何又在悶熱難耐的夏夜里,黑燈瞎火地清疏樓房化糞池呢?
這是清疏五隊根據居民訴求開啟的樓房化糞池“定制化”清疏服務,也是與社區、快餐店協商的結果。“要想徹底清除管道內雜物和油污,就要協調快餐店打開店內的出水井,為了不影響店內顧客的用餐體驗,所以約定利用下班時間實施夜間清疏。”張志國說。
根據尹先生的描述,清疏隊員們對化糞池運行情況現場“把脈”后,決定兵分兩路展開清疏工作。一組從樓體北側檢查井使用抽車高壓沖排的方式向快餐店方向疏通,另一組從南側快餐店出水井使用高壓疏通車向北疏通,以對向疏通的方式對管道來一次貫通式“根治”。
在樓體北側,由于檢查井內水位臨近警戒位置,無法確定通向快餐店出水井的管口。隊員們暢通了車輛進出通道,調整抽糞車進入既定位置,幾人合力抱起沉重的抽糞管開始抽取井內糞水,另有一人拿起鐵鉤沿著一排檢查井試探性地尋找著管口。
一車、兩車、三車……隨著井內水位持續下降,只聽拿鐵鉤的隊員喊了聲“在這里”,幾人便高興地跑過去一睹出水口的所在。熱心的居民拿著手電幫他們照著亮,亮光下,隊員們被汗水浸透的衣衫格外亮眼。
通向快餐店的管口找到了。隊員們便抱起滿是糞水的抽糞管,弓下腰,盡可能長地將管體伸入管道內,開始反復沖排水管道。
豆大的汗珠劃過臉頰跌落在地上,他們來不及騰出手擦拭,只頻繁地眨著眼皮、“鼓吹”著嘴唇,試圖排去眼眶和嘴角內積存的汗水。
在快餐店,隊員們打開出水井蓋,一層厚厚的油渣浮現在眼前。
“先把井內油渣抽凈。”張志國說。在抽糞管的強大吸力下,不一會兒,通向樓體北側的關口也呈現在眼前。
緊接著便是上高壓疏通車。隊員們把疏通管頭塞入管口,開始加壓,疏通管線沿著管道緩緩進入。
“要想徹底清除管道壁油污,必須逐段來回反復拉拽疏通管線,才能使管線頭高壓水流對管道壁油污一掃而光……”隊員們討論起來。
也許是由于油污堵塞嚴重?抑或疏通管線進入太長,兩名隊員抓起管線試探性拉拽幾下,管線紋絲不動。便再加幾人合力反復拉拽起來。累了,就換一組隊員接著拉拽,如此輪流,反復多輪。
悶熱的天氣夾雜著出水井內彌漫開來的氣味,在狹小的空間內考驗著隊員們嗅覺的意志,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上滑過一串串晶瑩剔透的汗珠,映亮了一顆顆為民服務“熱辣滾燙”的心。
隨著樓體兩側不斷對管道加壓沖排,慢慢地,管線拉拽感覺開始變得輕便起來,細碎的油渣夾雜著垃圾從管道內翻涌而出,管道終于疏通了。
天氣悶熱,盡管隊員們都已汗流浹背,但工作始終落于細處。為了不影響快餐店地面衛生,他們貼心地在出水井周邊鋪滿“紙殼兒”,一點點清除井內垃圾。
“干這活,關鍵要看季節。”張志國說道。進入伏天,溫度升高,管道壁油污軟化,附著性差,高壓疏通車才能從管道壁上把油污沖排下來。如果在冬天,可能效果就不會那么好了。
“實干的汗水是咸的,收獲的成果是甜的!”一場緊張而忙碌的清疏歷時近三個小時,油污被徹底清空了,管道內傳來陣陣流水聲。隊員和居民群眾臉上卻洋溢起了笑容。
“你們用實干把溫暖而精準的服務送到了我們身邊,讓這個大暑之夜豁然亮堂起來……”尹先生禁不住感謝道。
老舊小區清疏服務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品質提升,既是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承載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濟南市城肥清運服務中心將立足清疏主業,緊盯“小切口”破題,把居民群眾“訴求清單”轉化為干部職工的“履職清單”,以深入開展好“溫暖城管·滿意清疏”行動為抓手,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初審編輯:趙港寧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