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宋玉
當過節送禮成人情負擔,年輕人該如何選擇?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張鈺惠)臨近中秋節,又到了人情往來的時刻,一些年輕人開始在網絡上求送禮攻略。不知道送什么、怕對方不喜歡、費心費力又費錢……中新網采訪發現,這屆年輕人正處于中秋送禮困難中。
“求一份中秋送禮攻略”
送還是不送?送什么、送多少、怎么送?中秋節將近,一些缺乏人情往來經驗的年輕人開始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助——求一份中秋送禮攻略。
剛步入社會開始工作的劉洋就在網上發了這樣一個帖子:月薪四千,不求人,不辦事兒,表達領導對我工作上的照顧,該送什么好?
不少有經驗的“前輩”紛紛在評論區為她出招,或是月餅、海鮮、茶葉等常見中秋節禮的排列組合,或是列出各項理由勸她不必送禮,眾說紛紜,讓她有些摸不著頭腦。
結合網友的建議反復思考后,劉洋決定簡單送對方一些當地特產。作為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送禮新人”,整個送禮、推脫、寒暄的過程,就像她想象中一樣煎熬。“送禮之前,糾結買什么價格、什么類型的禮物。送禮的時候,糾結應該說些什么,以什么方式送出去。禮物送出去也會擔心,對方會不會不喜歡,或者禮物觸碰到對方的禁忌等等。”
像劉洋一樣,隨著中秋節到來,一些年輕人的送禮困難也隨之而來。比起不知道送什么,送禮的過程對他們來說更加困難。有網友表示,自己只想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和尊重,但擔心給對方造成困擾,還曾因為被對方認為有所求而被拒絕。
忙碌且“昂貴”的中秋節
除了為不知道送什么禮物而發愁,還有一些年輕人正在經歷一個忙碌且“昂貴”的中秋節。盛行的送禮文化,不僅讓他們感到身心俱疲,還背上了經濟負擔。
“今天初六了還沒開始送,算了一下差不多有十家親戚要送。”正在為中秋送禮發愁的林璐告訴中新網,按照當地習俗,中秋是大節,父母和父母雙方的親戚都要打點到位,挨家挨戶送過去,對她來說費心費力又費錢。
中秋送,過年送,伴隨節假日而來的送禮環節讓林璐感到疲憊。“我理想中的中秋節,就是每個人都回到父母身邊看看他們,陪陪孩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其樂融融地過完這個假期,而不是東送過來西送過去。”
家中同樣盛行送禮文化的楊楊也有同感,“月中中秋節要花錢,月末國慶又是各種酒席,年末更是大頭”。
經濟負擔讓楊楊有些吃不消,這個中秋節,她決定“該省還是得省”,計劃給父母發個紅包,其他人情往來控制在千元以內。在她看來,是否送禮應該出于自己的本意,也要結合自身情況,一盒月餅、一次聚餐就足以表達心意,不送也沒關系,不必勉強自己通過送禮參與人情往來。
中秋節送禮更不能混淆正常人情往來與違規違紀的界限。近日,多地通報的相關問題中,不少案例是打著正常人情往來的旗號,收受禮品禮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稱,強化紀律規矩意識,自覺抵制違規收送禮品禮金“人情論”“小節論”“不請不送事難辦”等錯誤觀念,不越“底線”、不踩“紅線”,過一個清清爽爽的中秋、國慶假期。(文中采訪對象為化名)(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