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范明昱 濟南報道
我們追求什么樣的城市?引用亞里士多德的的一句話:“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安全地生活;人們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意見中提到了“四個轉型”,分別是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并提出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們對一座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居住舒適、交通便捷,體現著居民對城市建設的強烈需求。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濟南有自己的答案。
濟南佛慧山南麓生態廊橋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盎然的“生態綠”
城市需要更多綠色、更多自然,已經是基礎共識。在濟南的“強省會”建設目標里,“強新優富美高”六個字中,“美”字即擁有一席之地,代表著“生態環境美”。
天朗氣清,抬頭,是醉人的“天空藍”;碧水泛波,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如今的濟南,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這種“青山綠水扮靚泉城”的詩意,從數據就可體現出。僅2023年,濟南新建各類公園100處、綠道110公里、森林步道100公里;建成省內首座生態橋—佛慧山生態廊橋,獲評“2023年濟南城市軟實力榜樣”;試點開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全市完成造林1.2萬畝,森林質量提升8.8萬畝,認定市綠化示范村100個。
生態文明建設既關乎城市發展,也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今年以來,伴隨著濟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更是徐徐鋪展開來——
歷下區佛慧山區域發現蝸牛新種,并以發現地命名為“佛慧華蝸牛”;黃河支流浪溪河中采集到瀕危魚類黃河刀魚,這種刀魚隨著黃河水量減少和污染程度加劇,已經逐漸絕跡;趵突泉泉群內發現新物種趵突泉雙眉藻,為研究硅藻從海洋到淡水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大明湖已吸引白鷺、大白鷺、蒼鷺、夜鷺、小鷿鷈、鳳頭鸊鷉、西伯利亞銀鷗等超過50種鳥類“落戶”……
大明湖的黑水雞(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在中心城區還能發現新物種、瀕危物種,足以說明濟南生態的持續向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今年1—6月,濟南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83,PM2.5(細顆粒物)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繼續保持全省通道城市最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也為日日身處高樓大廈中的人們提供了一方靈魂棲息地,提升了城市歸屬感和幸福感。
降耗的“產業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綠水青山”指的是生態環境,而“金山銀山”則是代表經濟發展。這一論斷說明,生產力發展必然要以生態保護作為本質要求。
《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到了“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創新動能和制度保障。”產業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也是濟南向“綠”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近日,位于高新區中國算谷產業園內的洛克美森零碳智慧工廠正式啟動。作為全國“零碳工廠”標準試點項目,這是省內首個。項目通過新能源建設和數字化場景應用,可實現每年入網90萬度綠電,減少耗能48%、降低碳排放65%,實現可再生能源100%碳抵消。
工廠西門子能碳管理平臺(圖片來源 大眾日報)
此次零碳智慧工廠的啟動,也讓濟南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成果再次受到關注。以高新區為例,全區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綠色制造梯度培育機制,形成龍頭帶動、梯次合理的綠色制造發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高新區已培育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綠色工廠共45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8家,市級綠色園區4個,持續走在全市前列。
中電裝備山東電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專業從事研發、制造和銷售各類智能電力儀表、智能終端、通信模塊、用電管理以及低壓成套設備的高科技企業,山東電子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用電領域,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產品研發,加快智能工廠建設,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發展的“生活綠”
如今綠色生活方式快速興起,綠色消費理念貫穿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綠色低碳已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新經濟增長點。
據央視報道,近日,國家加力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對更綠色節能的產品給予更高的補貼標準。消費者購買一級及以上能效水效標準的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給予最終銷售價格20%的補貼;購買二級能效水效標準的產品,給予最終銷售價格15%的補貼;報廢舊車后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提高到2萬元。在青島,一款新研發的一級能效冰箱正在加緊生產,因為部分零部件采用了可再生環保材料,每臺冰箱每年可減少約0.37噸碳排放量。在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下,近期該品類銷售訂單增長了40%。
在濟南,綠色低碳的理念也在逐步深入人心,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加觸手可及。
綠色交通消費方面,隨著新能源汽車不斷提質升級以及綠色消費觀念的深入人心,濟南的新能源汽車銷售表現較好。根據濟南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7月份,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實現零售額114.7億元,同比增長17.9%,拉動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個百分點,占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的比重為34.3%,較上年同期占比提高了6.9個百分點,提升幅度較大。
濟南第50屆齊魯國際車展,新能源汽車受觀眾青睞(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綠色用品消費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12家企業獲評綠色商場。濟南領秀城貴和購物中心增設光伏發電設施,建成山東省最大的商業綜合體光伏發電項目,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30957噸。積極舉辦綠色消費嘉年華、綠色嗨GO生活節等活動,組建“綠動聯盟”,圍繞綠色衣著、綠色食品、綠色家電、綠色交通等領域開展促銷活動,全面促進綠色消費。
當下,濟南的“一城山色”彰顯城市綠脈,綠色消費觀念深入人心,促進綠色消費轉型升級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強省會”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更濃、成色更足、底色更實。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