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李穎男 范明昱 濟南報道
提起濟南,讓人不禁想起《老殘游記》中的一句描寫:“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書中所描繪的詩意景象,正是當年處于濟南“心臟地帶”的明府城。
史料記載,濟南城區在歷代所建的城池中,只有明府城的輪廓和形象是清晰的。明朝之前濟南的城墻是土城墻,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以磚石筑城,明府城由此確定。這里是濟南大規模建城的開始,片區相當于明朝時期濟南城市的范圍。
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城內遍布泉水,形成“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風貌。像明府城這樣,集泉群、泉水湖、護城河、園林景觀、老街老巷、歷史與人文,以及600多年的城市肌理于一體的特色城池,全世界獨一無二。
以泉為魂,以巷為脈
明府城可謂是濟南的瑰寶之地。走進明府城,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溫婉雅致、詩意盎然的年代。青石板路,被歲月磨礪得光滑如鏡,兩旁的古建筑歷經風雨,每一扇門窗,每一根梁柱,都在以一種無言的方式,講述著幾百年發生在這里的熱鬧與滄桑。
泉水,是明府城的靈魂。這里自明代初定“依泉建城”的城市格局,片區內擁有珍珠泉、芙蓉泉、騰蛟泉等泉水80余處,水系串流分布在小巷民居之內。聞名遐邇的四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都分布在明府城及其輻射區內。泉水不僅滋養了這片土地,更滋養了濟南人的心田。生活在這里的老街人,出門是泉,家中有泉,一句“我是喝著泉水長大的”,道出了與泉水的不解之緣。
老巷,是明府城的脈絡。青磚黛瓦,小橋流水,閑暇時刻,續杯清茶,這里的老街老巷低調、靜謐、安靜,把柔情深深嵌入了明府城的骨子里,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后宰門街、轆轤把子街、東花墻子街、西更道街、起鳳橋街、王府池子街、金菊巷……尤其是百花洲旁的曲水亭街,由泉水匯集而成的曲水河宛如一條碧綠的絲帶,輕柔地環繞著古巷。河岸旁垂柳依依,不時能見到拿著網兜撈魚蝦的孩童,老人三三兩兩坐在樹蔭下品茶。
名士薈萃,文化璀璨
從古至今,明府城就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歷史。
在明府城,文人雅士找到了心靈的歸宿,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無論是春夏秋冬,無論是晴雨風雪,明府城總能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前來探訪,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這里沾染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才情。想當年,李清照留下了“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佳句;元好問在這里吟出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長作濟南人”的千古絕唱;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撰寫《水經注》,多處描寫了明府城,開創了中國游記文學;老舍創作的《大明湖之春》《濟南的冬天》等一系列作品,對明府城中的風光極盡贊美之情。
這里不乏古建筑群與老字號。始建于宋朝熙寧年間的濟南府學文廟,現存北方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清代戲樓題壁堂,清末陳冕的狀元府,以及武岳廟、東西老廂房、張家大院等歷史文化建筑。可以說,明府城不僅是濟南的歷史見證,更是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熔鑄于濟南城的肌理之中,內化為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在這片厚植文化自信的古老土壤上落地生根。
這個國慶,不妨來明府城尋找最有“泉城味道”的老濟南。當身著漢服、頭戴簪花的姑娘們閑庭信步于古街古巷;當處處都可互動體驗掐絲琺瑯、手工扎染、非遺漆扇等美學傳統工藝;當泉渠和街巷有機融為一體,帶來獨具特色的泉水景觀……明府城的魅力,等待著你去一一探索。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