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王亞男 濟南報道
金桂飄香,又是一年重陽佳節。市中區始終在養老服務領域深耕細作,賦予傳統節日新生活力。直接送餐到家的“長者配餐車”,風雨無阻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的“銀齡管家”,“線上客服”+“線下顧問”一站式提供服務的“養老地圖”……一系列貼心舉措春風化雨,從政策制定到設施完善,從服務創新到社區聯動,市中區不遺余力,滋潤著每一位老年人的心田。
重陽敬老意綿綿,多彩活動“暖人心”
“九九重陽”,自古以來,九月初九就被賦予了“長壽”之義,如今重陽節又增添了“敬老”的獨特內涵。為弘揚敬老、尊老的優秀傳統文化,重陽節期間,市中區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
在老商埠,社區志愿者帶著轄區老年人們到老商埠網紅打卡地拍照,他們漫步于充滿浪漫氣息的經三路,穿梭于別具一格的“夾心”胡同,駐足于鐫刻著“濟南”二字的網紅打卡墻前,更在絢爛的玫瑰花瀑布下留下了難忘瞬間。這場精心策劃的“city walk”,不僅讓老人們領略了城市的時尚魅力,更在鏡頭下定格了他們的“最美夕陽”。
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助推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勁態勢。市中區聯合街道辦事處、社區等多方力量,共同開展重陽節慰問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們為老人送上節日祝福,與他們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身體狀況,并為他們提供免費理發、修理小家電等服務,送上毛巾、香皂等小禮品,用實際行動讓老人們感受到關懷和溫暖。
激活文化生活“一池春水”,共繪“老有所為”新圖景
文化軟實力,影響著養老服務的深層內涵,是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關鍵基石。
在英雄山文化市場內,不僅匯聚了手工藝展示和地道小吃、傳統民俗表演,中老年用品和配飾更是成為消費熱點,從精致的拐杖到文玩核桃,無不透露著對老年人的關懷與尊重,展示出養老服務與文化融合的無限可能。
去年,同樣在英雄山下,同樣在重陽節,市中區宣布了一件大事——“養老服務大集”正式啟動,大集從節日、醫養、招聘、情感、民俗等多維度出發,為每月養老服務大集設定活動主題,充分發揮大集的宣傳、服務、鏈接功能,真正實現政府“擺攤”、群眾“趕集”。
大集上,養老咨詢、健康義診、民俗文化、政策宣傳……老年朋友們在這里“一站式”了解各種養老政策和服務,仿佛走進了“養老樂園”。自第一期大集“開集”以來,每期大集老年人流量可達上千人,為轄區老年人打造了“家門口的健康養老便民生活圈 ”。
市中區的目標,遠不止步于滿足“老有所養”的基本需求,而是著眼于更高愿景——“老有所為”。基于這一理念,一方面,市中區引導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等活動,讓他們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余熱,實現老年人的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市中區通過搭建平臺,打造“小晰助老”工作室,開展智慧助老、老年就業一鍵直達等工作,讓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到老齡工作中,更好推動“老有所為”建設。
從“養老服務大集”,到“一鍵直達”的就業幫扶,市中區養老服務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多層次、多樣化、全方位的養老服務體系正逐漸形成。
提升養老服務“硬實力” ,打造健康幸福“養老圈”
打造養老服務新業態,既需從“軟提升”處進行著手,亦需要堅實的“硬實力”作為支撐。
“咱們平臺工作人員小韓經常給老人打電話關懷老人,老人對此特別感激。”近日, 家住王官莊社區的張大娘特意委托其“干女兒”賈秀云,將一面錦旗送到了市中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工作人員手中,感謝平臺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步入新時代,許多老年人正經歷著養老觀念的快速轉變——從傳統的家庭養老,到主要依靠政府、社區、養老機構組成的社會化養老體系。近年來,市中區民政局依托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通過全年24小時在線的熱線電話,打造“一線暖陽”工作品牌,提供生活供需對接、及時救助,關懷慰藉等多元化、全方面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陽光”般溫暖的關懷。
這樣高品質、高規格的養老服務機構并不是個例。2024年,市中區憑借其出色的養老服務表現,獲評了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全國養老服務標準化示范點,入住養老機構老年人人數占全市的20%,一項項璀璨榮譽,足以展現市中區下的“硬功夫”。
好口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打造“小晰助老”工作室,建設養老機構16家、綜合養老服務中心18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長者助餐站點200余處……當前,市中區迎戰“銀發浪潮”的決心,有目共睹。
“樂養市中,幸福始終”,市中區用實際行動將這一口號變為現實。未來,市中區將繼續完善養老服務平臺建設,以數字化技術助力養老服務水平,以新思路、新想法賦能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為老人提供更智慧的健康養老產業服務項目,不斷滿足老年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踏浪逐潮晚晴時。市中,正以絢爛“夕陽”為底色,書寫著幸福安康的民生答卷。
初審編輯:謝瑋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