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路是城市的窗口,承載著人們對便捷、舒適、美麗交通需求的呼喚。
一條條路,構成著一座城市的動脈,濃縮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也在不斷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顏值。
近年來,濟南城市路網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8356公里,路網密度179.2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3位。
層層環繞的高速、不斷新建的高架、四通八達的鐵路……越來越多的道路發生了“蝶變”,釋放出這座城市創新發展的激情,營造著舒心、安全、暢通的路域環境。
路過最“長”的路
“請走右側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車道,前方紅綠燈路口直行”不是高速,不是高架,這就是濟南的經十路。
濟南有一句情話:如果兩個人要在一起,那就一起走一遍經十路吧。經十路很長,全長90公里,日流量已經超過百萬,是全國最長也是唯一獲得建筑最高獎項“魯班獎”的城市主干道路。
一條路的長度,不僅是地理的,更是歷史的。
經十路見證了濟南這座城近百年的發展與變化,每一寸都銘刻著城市的蛻變。從西到東,從“岱青海藍”到“東荷西柳”,經十路延長的歷史,就是濟南發展的歷史。
1941年,濟南新辟廣場東溝至營市街路基,命名為“興亞大路”;1946年,“興亞大路”改名為“經十路”;2003年,經十路道路拓寬改造及環境建設工程全面開工;2004年,經十路全面通車;2005年,濟南市人民政府批準對經十路起止點進行變更。
與此同時,經十路在產業發展上的勢頭也愈發猛烈。2006年,奧體中心落戶經十路,這不僅是濟南體育事業的重大突破,也是城市東拓戰略的重要體現;2009年,全運會的圓滿成功,更是讓經十路在全國舞臺上大放異彩,進一步推動了經十路沿線的建設與發展;2016年,濟南中央商務區開始建設,為濟南的商務發展打造了新的高地;2017年,漢峪金谷陸續交付,吸引了眾多金融企業入駐;2019年,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成立,進一步推動了經十路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從1941年初建到今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傳統的制造業到現代的服務業,從科技創新到文化創意,經十路匯聚了城市的精華。
如今的經十路,儼然已經成了濟南最為繁華的馬路,鱗次櫛比的辦公樓,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在此云集,每一扇窗的背后,都可能隱藏著一個創新的商業理念,或是一項引領行業的技術突破。
路過最“美”的路
濟南哪條路最美?答案眾說紛紜,但在大多數人眼中,馬鞍山路是這座城市最美的路。
馬鞍山路其因毗鄰英雄山風景區馬鞍山而得名,1982年在《濟南市區街道圖》上正式標為“馬鞍山路”,2014年調整起止點,東起千佛山西路,沿著西北走向一直通到經十路,中間穿過舜耕路和玉函路,全長2500米左右。
馬鞍山路不是很長,但卻是濟南為數不多還保留著老式法桐和白楊的街道,一棵棵高大的樹木見證了不同的四季風景,訴說著這條路上不同時代的故事。這條路是“濟南最美林蔭大道”之一,一到夏天這里綠樹成蔭,人行道旁邊,高大的楊樹給道路撐起一把綠傘,陽光通過樹葉細碎的撒下來,星光閃閃,仿佛墜入了宮崎駿的夏天。
到了秋季,漫步于梧桐大道,兩側的樹葉都變得金黃,這時馬鞍山路的秋色已經達到了頂峰,風華潺潺不絕,堪比南京的梧桐大道,相機都難以拍攝出她獨特的魅力,Citywalk理應從這里開始。
走在這條路上,濟南這座城的歷史底蘊也緩緩在街道旁呈現。泉城公園,春天賞花,夏天游船,秋天看金黃的落葉,冬天玩雪,是自然景色與人文氣息交融的城市寶地;英雄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更承載著濟南深厚的紅色歷史,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里紅色的革命精神依然熠熠生輝,英雄山文化市場錫雕、魯繡、黑陶、葫蘆烙畫……“非遺驛站”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山東大廈,作為城市重要的服務接待窗口,“好客山東”的品質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習慣了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偶爾也可以來馬鞍山路感受一下城市里的自然美。
路過最“新”的路
沿著經十路一路向東路過CBD、漢峪金谷,便來到了東部新城。當你看到扁鵲康養生態谷、彩虹湖人才科技生態園、百聯奧特萊斯、楊家河、蝴蝶廣場……腳下便是春暉路了。
這條路很新,今年才出圈。2024年,濟南高新區管委會東遷,正式開啟“三次創業”新征程,一個“新高新”的宏偉藍圖正在這條路上緩緩顯現,城市面貌的快速煥新和產業的更新迭代在此加速蝶變。
沿春暉路向南而行,放眼望去,丘山、玉皇山、圍子山環繞,楊家河、巨野河伴路而行,春暉路以“從綠水青山,走向金山銀山”的超級中央大道為引領,塑造新特色街區,集成展現一體化的公園式街道空間、文旅式街區體驗、藝術化街區風格、智慧化街區理念,聚力打造高品質的城市公園廊道、線性的城市公共客廳。
走在春暉路上,步入式公園的景觀場景、文旅式體驗的社交空間步入眼簾,作為高新東區騰飛孕育出的南北交通大動脈資源帶,春暉路兩側已匯聚了政務中心、核心商圈、教育科研等核心資源。
沿線集聚著以“一帶一路”董家貨運站為重要節點的物流園區,以吉利、重汽、中車為龍頭的交通裝備制造產業,以臨工為引領的智能制造產業,以大生命科學院、扁鵲康養生態谷為載體的千億醫藥產業,臨港開發區、高新東區沿春暉路兩側展開,共同構筑了一條產城融合的發展軸線,豐富的產業資源、完善的商業設施以及便捷的交通網絡,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推動力。
時時可聽拔節之聲、處處可感發展脈搏,濟南正以路為弦,全面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來源:微信公號“濟南宣傳”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