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實習生 孟瀟南 濟南報道
4月19日,以“才聚新質 智匯未來”為主題的“2025新質人才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城市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發布《2024中國城市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濟南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居全國第15位。濟南作為城市代表應邀參加發布會,濟南市副市長、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謝堃在會上作了城市推介和經驗分享。
謝堃從“機遇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包容之城”四個方面,對濟南進行了整體推介,系統介紹了濟南市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會戰略,持續推動人才工作創新發展經驗做法,特別是從“五個一”維度,集中展現了近年來濟南市人才工作的探索實踐。即,一個理念:“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一個服務體系:“天下泉城、人來無憂”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一個政策體系:濟南市人才政策“雙30條”;一個招引體系:“一節一賽、一會一禮、一校一行+海右人才傳播矩陣”的“6+1”招才引智工作體系;一個城市人才IP:“我在濟南剛剛好”。
《2024中國城市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依托科學的評價體系和平臺大數據,對全國296個城市進行了全面測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關鍵新質領域,深入分析新質人才分布和流動特征,通過對數據的科學解析和趨勢研判,為各地優化人才政策、完善和升級產業布局提供依據,以高質量的人才競爭力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以“人才供給、人才需求、人才吸引、人才生態”四個一級指標為核心構建框架,以系統科學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區位理論為基礎,形成多層次評估體系,較為科學反映人才供需動態平衡、流動與生態系統交互,既考察城市內部資源分布,又關注外部影響,有效量化城市新質人才競爭力,為人才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主辦,與會嘉賓圍繞探索新質人才培育與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展開研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從生產力概念起源到馬克思理論,再到中國發展脈絡,闡明新質生產力內涵與重要性,剖析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實踐路徑及重要原則,強調了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理論指引。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表示,“中國城市新質人才競爭力指數”全面、系統衡量中國城市人才綜合競爭力,是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評價體系,必將為新質人才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教培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朱彥鵬表示,在國際形勢復雜的當下,新興產業和新質人才對構建雙循環格局意義重大,報告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有助于把握人才發展趨勢,為人才工作發展提供新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輝,濟南市副市長謝堃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僑聯原組織部副部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燨恒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教培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朱彥鵬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色云峰,山東省組織部副部長龔文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國權,北京大學城市軟實力研究院院長許云霄,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孫雪凌,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原黨委書記唐鑛,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公務員局局長王玉躍等政府機關、高校院所、企業嘉賓200余人參加會議。
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