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
在濟南,一場以科技創新為軸心的變革正在縱深推進:各區縣緊扣自身資源稟賦,將創新驅動作為破局利刃,既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又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竹節節高”,在差異化賽道上闖出各具特色的實踐范式,以“科技齒輪”的澎湃咬合力,驅動“科創濟南”破局生長。
==歷下區==
做強平臺 做優服務
打造科創“新IP”
在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今年3月正式發布的賽迪創新百強區(2025)中,歷下區再次上榜,位列濟南市上榜城區第一名。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歷下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科創“新IP”的具體作為。
“兩大平臺”助力科創資源穩扎穩打
歷下區重點打造的“兩大平臺”,一方面是重大科創平臺,包含實驗室體系、省技術創新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等。
實驗室體系方面,歷下區共擁有各級實驗室78家,居全市第二;山東省技術創新中心載體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歷下區擁有11家,居全市首位;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載體方面,歷下區擁有103家,居全市首位;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方面,歷下區有4家,居全市第二。
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包含山東科技大市場、院士工作站、概念驗證中心。
山東科技大市場自2024年5月運營以來,已初步形成“科創+金融+戰略合作”業態空間格局,累計掛牌科技成果3357宗,成交金額11億元。此外,成立山東科技大市場“一站式”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與省內外100多所高校院所、497個科研平臺合作,推動智能制造、醫療裝備、航空科技等校企合作成果落地轉化。
院士工作站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截至2024年年底,歷下區有14家省級院士工作站。同時還有46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數量居全市第一。
概念驗證中心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致力于破解“實驗室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歷下區現有4家概念驗證中心,均面向細分領域,數量占全市總數量的44%。
企業聯動 激發科技創新“源動力”
在新疆和碩縣的蒼茫群山間,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無人機航磁團隊正以技術利劍破解“茫茫荒原”的礦藏密碼。他們利用先進的無人機航磁系統,在崇山峻嶺間開展鐵礦、多金屬礦找礦戰略行動,讓國產無人機航磁技術在西部大放異彩,精準圈定多處礦化靶區。
近日,“一季度全國工程設計中標100強榜單”發布,水發建設集團權屬水發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中標數87個的優異成績,成為山東省唯一躋身全國三十強的設計企業,展現了企業實力及行業影響力。
與此同時,山東瑞泉電子有限公司的物聯網智能水表正持續暢銷行銷全國十幾個省份;濟南黃臺煤氣爐有限公司的煤制氣設備及配套除塵設備、污水治理設備、脫硫設備等遠銷印尼、印度、巴西等十幾個國家;山東亞歷山大智能科技、山東駿騰醫療科技、山東泉港藥業、山東智瞰深鑒信息科技等創新型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醫療設備、創新藥等前沿領域均取得了不俗成績,成為歷下區科技創新發展重要的“潛力股”。
目前,全區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023家,高新技術企業756家。其中中鐵十四局,中建八局一公司、二公司,山東省路橋集團等為山東省基建業龍頭企業,尤其在智能建造、建筑節能、BIM設計及應用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深度融合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科技大市場為中心,歷下區搭建多層次技術轉移樞紐,促進創新資源高效對接;加強中介機構建設,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和需求數據庫;優化政策支持,完善支持激勵措施。
目前,轄區有山東人工智能產業園、濟南(歷下)國際人才創新中心、麗山國際細胞醫學產業園及生物制藥生產基地、齊魯科技金融大廈重點科創園區。
山東人工智能產業園于2019年10月投入運營以來,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信息服務三大特色產業。近年來,園區完成注冊企業73家,入駐、入孵企業52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2億元,稅收貢獻5156萬元;創業和穩定吸納就業529人;企業爭取政府財政補貼3070萬元;申報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
濟南(歷下)國際人才創新中心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模式,聚焦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醫養健康和人力資源等重點產業,近年來培育省級及市級瞪羚企業各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累計引進市外資金4億元,配套落地4000萬元產業基金,獲市級以上人才稱號30人。
麗山國際細胞醫學產業園是區政府和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管委會共同策劃規劃的細胞產業專業園區,現有上市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瞪羚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8家。其中麗山國際生物制藥生產基地定位為“一棟一企”,目前已招引生物醫藥行業龍頭及優質企業10余家,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齊魯科技金融大廈由歷下區與市科技部門聯合打造,是集融資、路演對接、項目孵化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
依托重點園區建設,歷下區不斷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步伐,在金融賦能領域,聚集山東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濟南私募投資聚集區、濟南基金業協會等平臺;在產業引育領域,持續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1+N創業孵化基地;在交流合作領域,搭建起魯港驛站、海右路演大廳、融媒體中心等線上線下交流平臺。
==市中區==
聚力答好“科技+產業”融合題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在濟南科技創新的版圖上,市中區著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政策驅動 構建全周期服務體系
依托“精準滴灌、部門協同、長效激勵”三重機制,確保政策精準落地。通過建立企業梯度培育數據庫,為企業實施“一對一”政策匹配;聯合多部門開展科創服務,區科技局領導包掛重點企業,全力解決項目申報、人才引進等難題;運用“創新積分制”為企業精準畫像,成功推動95家企業納入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名單。
今年以來,組織發放高企財政補助1905萬元,推薦67家中小微企業及2家孵化載體申報高企財政補助資金690萬元,12家次企業完成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備案3801萬元,6家企業申報省科技股權投資1.55億元,4家人才企業申報股權投資4000萬元,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為企業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服務強企 打造“雁陣型”創新梯隊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聚焦電力設備、能源大數據等領域,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構建起產業創新生態共同體。支持骨干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近3年,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40余項,并定向招引低空經濟、智能裝備等高附加值企業,實現產業鏈強鏈補鏈。同時強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要素支持,借助科創金融、應用場景等舉措,培育創新發展生力軍。
高效轉化 推動“三鏈”深度融合
市中區積極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圍繞五大主導產業和十大產業鏈,舉辦基金賦能科技成果轉化路演(電產業專場),4項高價值成果達成13項合作協議,預計帶動投資16.67億元。深化與濟南大學等駐濟高校合作,舉辦高校成果路演,推動校企聯合申報科技計劃,36家企業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此外,創新人才引育機制,開展科技副總選聘和“專家博士進企業”活動,精準匹配企業需求與高校資源,為企業創新發展筑牢智力根基。
==天橋區==
提質攀高 科技創新進階之路
近日,總部位于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的建邦高科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
山東建邦膠體材料有限公司研發中心。
建邦高科是一家專注于光伏銀粉的公司,扎根天橋15年,各項業務均跑出“加速度”,憑借中國光伏銀粉市場占有率第一、全球第二的行業地位,以及沙特阿美、晶科能源等戰略股東的加持,成為光伏上游材料賽道備受矚目的IPO新星。
從天橋區的實驗室到港交所的敲鐘臺,建邦高科是天橋區科創企業蓬勃發展的代表。近年來,天橋全力以赴抓轉型、促創新,高新技術、科技型企業數量持續增長,同時搭建了一批高質量創新平臺、轉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獲評“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首批“山東省技術轉移先進區”等。
要素聚合 打造高能級平臺
天橋區的科技創新之路,始于對傳統產業的深度賦能,其中山東天鵝股份的蝶變堪稱典范。從生產棉麻機械配件的小廠到全市近30家滬市主板上市企業之一,天鵝股份用五年時間攻克了六行打包式采棉機的核心技術,一舉打破國外高端采棉機的長期壟斷,更將產品遠銷37個國家和地區。
這種“逆襲”背后,是天橋區對“卡脖子”技術的精準聚焦——強化高能級研發平臺搭建,打造撬動企業創新力的核心支點。回眸細數,天橋已建立了包括省級技術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省新型研發機構等62家科研機構,建成省、市級以上研發平臺近100個。
聚焦高質量項目建設,天橋搭建起檢驗檢測、工業設計軟件、智能制造機器人等12個特色產業園區,山東省標識創意文化特色專業園區、天橋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5個特色專業科技園區,加快優質資源要素集聚。
在位于藍翔路5號的濟南檢驗檢測產業園內,艾迪康醫學檢測中心項目建設已進入全面收尾階段。項目投產后將實現基因檢測、病理診斷、生化免疫等全鏈條集中處理,輻射全省乃至華北市場,邁出從“區域龍頭”向“全國標桿”躍遷的關鍵一步。
和艾迪康一樣選擇落戶檢驗檢測產業園的還有鼎安檢測、星齊醫學檢測、魁元檢測等公司。其中鼎安檢測擁有安全生產檢測檢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專項計量授權等多項資質,建有山東省服務業創新中心、濟南市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個創新平臺,與全國眾多知名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此外,區科技局正著力推動某國家級技術轉移服務中心落地,建設北方分中心,推動創新資源集聚力、產業創新策源力、創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大幅躍升。
破界融合 激活乘數效應
“我們自主研發、生產的水性環氧樹脂乳液不僅能夠完全替代國外產品,而且穩定性更好、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成本更低。”采訪山東甲子湖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立琳時,她正在對準備發往山東玻纖集團的30噸貨品進行檢查。自2024年4月投產以來,產品在風電、高鐵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月銷售量穩定在50噸以上。
山東甲子湖畔成立僅4年,已擁有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并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濟南大學科技園中具有代表性。濟南大學科技園是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與濟南大學合作共建的省級大學科技園區,建園十年來,培育出潤涵新材料、大湖新材料、東鼎電氣等100余個優質項目,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30家,培育省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瞪羚企業3家,實現了能源物聯網、新材料、精密光學等創新項目快速落地。
天橋區發揮轄區科研院所、研發機構集聚優勢,探索“企業出題、高校參與、政府扶持、金融助力”新模式,先后成立濟南大學科技園、齊魯軌交路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澳智能制造聯合研究院等產學研聯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實現由弱到強的轉變。目前,全區共有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服務機構3家,近三年共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63億元。
華材(山東)新材料不斷突破瓶頸,難熔合金粉銷售已占國內市場份額70%以上;中科衛星(山東)科技集團已具備國內領先、國際一流SAR載荷研制能力,創造了我國星載SAR領域多個第一……越來越多“專精特新”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引領,科研成果走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中科衛星(山東)科技集團生產的AIRSAT- 0102星于2024年9月25日發射。
生態優化 孕育創新裂變
依托中國航空濟南特種所成立的國內首家電磁功能結構創新中心內,科研人員正圍繞新一代電磁功能結構技術展開攻關。近年來,該所持續突破關鍵技術壁壘,為軍隊裝備、民用航空器等領域注入創新動能。
這家扎根天橋的央企,成立之初就以科技創新為安身立命之本,奮力搶占電磁功能結構科技制高點,與發達國家相比,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已實現了專業技術的并駕齊驅。“特別感謝天橋區在共建院士工作站、專項政策扶持等方面給予的幫助,有效推動了我們創新平臺建設、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研究所所長軒立新表示。
在4月22日至24日舉辦的濟南首屆“濟南市機器人產業創新成果展暨供需對接活動”上,山東德晟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230公斤重載機器人和5G+遠程機器人運維系統兩款產品受到廣泛關注。德晟機器人自2018年創立以來,天橋區主動跟進,一路扶持企業發展成長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在冶金、鋼管等國家戰略領域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成為行業中堅力量。
科技創新,重在企業,唯在得人。天橋區相繼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支持力度大、吸引力強的優惠措施。一方面,實施企業發展全周期服務、科技企業提升工程;另一方面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優化人才引育途徑,讓大中小企業協同共生、活力迸發。
利好政策吸引下,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20年的156家增長至現在的582家;高新技術企業由2017年的37家發展到現在的461家,創造了6年增加12.5倍的優異成績,創新主體邁入全市第一方隊。
原標題:區縣競逐科技高地,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齒輪咬合間“科創濟南”破局生長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張帆
“0531少年派對”在濟南市中區上新街舉辦,通過27場學生快閃藝術展演和藝術裝置作品,展示了少年的青春活力與藝術創意,為百年老街注入新活力,并促進兒童與成人、社會之間的交流互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