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于琳琳
6月18日至20日,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如期而至。山東再度進入“峰會時刻”,聚焦世界目光。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國際經貿格局重構之際,峰會的第六次舉辦讓我們清晰看到,全球資源要素仍持續不斷地奔向中國、向山東集聚。
山東,以峰會為紐帶、以一次次互利共贏的“雙向奔赴”為契機,勾勒出高水平開放的新圖景,為世界創造著更多確定性。透過峰會的諸多亮點與突破,我們得以窺見這片熱土吸引全球資本的核心密碼,以及這場開放盛宴為區域發展注入的持久動能。
一
秉持“一屆更比一屆好”的辦會理念,本屆峰會與往屆相比,更具特色、更有創意。
更注重市場需求與資源要素的深度對接。本屆峰會以“跨國公司與中國——鏈接世界 合作共贏”為主題,從“鏈接世界 合作共贏”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峰會不局限于單向的投資促進,而是強調中國市場需求與跨國公司資源優勢的要素耦合。
為此,本屆峰會不僅精心設計了28條產業鏈考察路線,定向邀請跨國公司進行實地考察、洽談合作,還通過舉辦商務電商政策說明會、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說明會、山東港口全球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大會、國際精準采購對接等專題活動,權威解讀最新政策、積極回應跨國公司的關切和訴求。這種優化既延續了“跨國公司與中國”的核心議題,又通過各方資源“鏈接”呼應了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新趨勢,讓峰會從單純的項目對接升維到全球資源配置的樞紐平臺。
嘉賓結構的“新面孔”與“新勢力”成亮點。來自全球六大洲的570位參會企業嘉賓中,首次參會者達131人,占比23%。其中,新興市場企業占比超50%,越南、埃及等9國企業首次亮相。境外跨國公司中,全球副總裁級以上嘉賓83人,比上屆增長22%。這種變化背后,是中國市場對新興市場主體的強大磁吸效應,也是山東在全球價值鏈中角色的升級。這里不再只是產品輸出地,更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的配置樞紐;不再局限于區域合作平臺,而是鏈接南北、貫通東西的全球合作“中轉站”。
注重投資與貿易并重,峰會內容更具“產業前瞻性”。峰會期間不僅舉辦了跨國公司鏈式招商懇談會,還安排了豐富多樣的經貿洽談等活動,拓展了產業合作新空間,最大限度釋放合作潛能、共享峰會紅利。此外,峰會創新推出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論壇、“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等,不僅為跨國公司提供了中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路線圖”,還為山東帶來新興領域的產業合作新突破。
比如,6月19日下午舉行的海外基金投資合作論壇,將山東的產業優勢與全球金融資本直接對接,這種“產業+資本”的雙輪驅動模式,正是峰會區別于傳統展會的核心競爭力,將進一步推動跨國公司和中國的合作、堅定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發展的信心。
圖源|青報觀象山
二
峰會的諸多亮點與突破,讓我們看到山東熱情張開雙臂歡迎全球賓朋的熱情與誠意。而這,也是跨國公司選擇山東、投資山東的重要緣由。其背后,是山東完善堅實的產業體系、深厚綿長的開放基因、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在支撐。
產業生態的“強韌性”構成了吸引外資的基礎底盤。作為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的產業體系既有傳統制造業的“壓艙石”,又有新興產業的“增長極”。從高端裝備到精細化工,從新一代信息技術到現代海洋產業,山東產業鏈條完整、配套成熟。德國采埃孚、瑞典海克斯康、英國埃地沃茲、新加坡聯測優特半導體等一批強鏈擴鏈項目先后落地建設。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突破52%,已有人工智能骨干企業近1000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為跨國公司技術落地提供了豐沃土壤。
山東經濟總量長期位居全國前三,擁有1億多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為跨國公司產品落地提供了廣闊經濟腹地。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0%的穩健表現,也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抵御不確定性的戰略錨點。
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精準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吸引了更多的跨國公司投資落戶。圖源|網信山東
開放平臺的“疊加效應”創造了制度創新的試驗田。作為沿海省份,山東開放基因深厚綿長,擁有青島港、煙臺港等世界級港口群,青島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在山東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釋放的改革紅利,也有力地推動了跨國公司投資發展。5年多來,山東自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新增市場主體年均分別增長17%、20.6%、15.8%,均明顯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服務保障的“精準度”消除了外資企業的后顧之憂。2023年,阿斯利康在青島布局建設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拿地、當年取得施工許可證,次年宣布增資擴建青島基地項目,目前項目總投資達到7.5億美元。
這樣的服務并非個案。近年來,山東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對服務跨國公司水平提檔升級。比如,上線“山東穩外貿穩外資服務平臺”,“一企一策”解決全省外資企業困難訴求1400余個;開展“進現場、解難題、促發展”專項服務,省市縣三級聯動,推動解決各類問題4500余個。
外資企業埃地沃茲落戶青島以來,先后投資11億元,其總經理也曾直言:“之所以持續投入,是因為對青島的營商環境非常滿意,同時也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這背后,是山東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保障精準度為跨國公司構筑的信任基石。
三
借著峰會的東風,山東持續釋放強引力,跨國公司也在通過經貿往來、各領域創新合作,尋求與中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深度嵌套與共振升級。
回望過去,前五屆峰會吸引了421家世界500強企業、967家行業領軍企業參與,累計與會嘉賓超過3000人,累計簽約投資項目592個,總投資698億美元。
立足現在,本屆峰會又將如何重塑山東發展格局?或者說,本屆峰會在推動更多項目成果落地轉化的同時,有望為山東帶來哪些改變?
其一,新興領域的合作突破。峰會正成為山東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據統計,2020年到2023年,山東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從182.9億元增加到233.6億元,研發人員從4.6萬人增加到6.5萬人。而本屆峰會超50%的新興市場企業占比,與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銀發經濟等前沿論壇的舉辦,有望進一步匯聚全球智慧,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的雙向突破,為山東在新質生產力培育和新興領域合作發展中開辟新路徑。
峰會的平臺效應已經在實踐中展現活力。沙特東南亞商業理事會執行董事奧薩馬·科坎迪說,“熱切希望能夠參與到山東在智慧物流、家用電器和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相關的重大項目中,在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方面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其二,提振消費的效能進一步顯現。青島借峰會契機首次推出“峰會消費周”,通過搭建外貿優品展示、地域文化體驗、老字號煥新等多元消費場景,推動“會展經濟”向“消費動能”轉化。既為跨國公司提供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對接窗口,也通過文化賦能激活消費潛力,形成“國際資源導入—本土消費升級—品牌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有望進一步釋放山東的消費潛能。
其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深化。圍繞擴大制度型開放,本屆峰會對標RCE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發布跨國公司對規則、規制、標準的新期待,同時通過舉辦跨國公司市場準入與質量提升論壇等機制,推動山東在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實現“山東標準”與國際規則的精準對接。這種規則優化并非停留在政策文本層面,而是通過具體場景落地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從1.9萬家在營外資企業扎根生長,到236家世界500強企業深耕943個投資項目;從累計使用外資772.6億美元的“山東體量”,到制度型開放中崛起的“中國規則”,峰會成果早已超越項目簽約的數字表象,是信任的積累、模式的創新和生態的進化,也是觀察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鮮活樣本。
圖源|好客山東之聲
當山東的“峰會時刻”第六次點亮,當跨國公司在齊魯大地看到產業升級的機遇、制度創新的誠意、消費市場的活力,便讀懂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從黃海之濱到全球舞臺,山東以六屆峰會證明: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發展的內在邏輯;合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贏的時代命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程上,山東正以“戰略支點”的擔當,為跨國公司打開機遇之門,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強勁脈動,讓更多“雙向奔赴”的故事在開放中國的熱土上生根發芽。(“山東宣傳”微信公眾號)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于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