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張瑋 濟南報道
秋日晴空下,百畝油葵在孝堂山腳下鋪開一片躍動的“金色海洋”。
近日,長清區孝里街道油葵花進入盛花期,將持續開放至九月下旬,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這片絢爛花海,既是生態農業與觀光旅游共生共榮的鄉村新地標,更串聯起孝堂山沉淀千年的文化脈絡。
它以看得見的景致、觸得到的文化,將孝里街道在農文旅深度融合中的探索與努力具象化,讓鄉村發展的美好藍圖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
金色花海綻放,農旅融合激活“美麗經濟”
“之前在短視頻上刷到過,今天特意帶一家人來看看,現場看確實很美,隨手一拍都是景!”來自濟南市區的游客許女士舉著自拍桿,興奮地告訴記者。
盡管是工作日,花田間仍不乏拍照、漫步的游客,金燦燦的油葵與遠處的孝堂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
據悉,這片油葵田位于濟南長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模化種植項目區內。作為五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不僅具備經濟價值,所產葵花油富含亞油酸,更兼具生態與健康屬性。
除了油葵,該公司還流轉周邊土地1400余畝,輪作種植玉米、高油酸花生等高效益作物,推動農業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
“下一季,我們計劃在孝堂山周邊打造油菜花觀光區。”孝里街道黨政綜合辦公室副主任李樹青分享未來的規劃,實現“春賞油菜、夏觀油葵”的賞花盛景,并持續推進“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穿越千年,數字技術“復活”漢代石祠文化
看完花海,不妨選擇繼續登山,探訪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據景區講解員郇雯玉介紹,該石祠作為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祠內漢畫像石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學術研究價值。
去年,景區引入高精度三維建模與AR復原技術,打造數字化展陳,將石祠畫像中模糊的出巡、狩獵、祭祀、宴飲場景重新渲染呈現。
“朱砂紅的冠冕、孔雀藍的衣襟,以前只是看拓片,感覺很抽象,現在像‘活’了一樣,特別震撼。”從事文博工作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現在拿手機掃碼就能聽專業講解,360度看全景,真正讀懂了‘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這些故事。”
山腳下新落成的孝堂山研學中心也推出多項非遺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從“觀光看景”轉向“深度體驗”,感受孝文化、漢文化的當代傳承。
“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近郊游優質目的地
近年來,長清孝里持續探索“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路徑,積極推出“農旅+非遺”“農旅+研學”等創新模式,不斷豐富近郊旅游內涵。
以“孝里中心小學百人研學團”走進孝堂山為例,學生們不僅聆聽了各展陳室的專業講解,還在漢禮儀課堂上學習揖讓之禮,親手體驗“孔子問禮”畫像拓印。
不僅如此,課程中還安排老師教授線描技法,引導學生動手復刻漢石畫線描圖。這種“知識浸潤+手作感知”的沉浸式研學模式,目前已累計吸引超過1000余名中小學生參與,成為區域內文旅教育融合的亮點。
放眼未來,孝里街道還將進一步拓展休閑業態。李樹青介紹,“我們將持續開發野營、燒烤、垂釣、采摘等鄉村休閑項目,聯動周邊農家樂與農產品銷售,全面提升游客體驗,致力將孝堂山片區打造成濟南市民近郊旅游的理想選擇。”
如今,古老孝堂山下,金色花海與千年漢祠相映生輝,非遺體驗與數字科技碰撞融合,“古韻”與“今風”和諧并存,繪就出一幅充滿生機的新型鄉村文旅圖景。
初審編輯:劉大帥
責任編輯:張帆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8月22日至27日,濟南德雅高級中學開展了為期五天的2025年教師暑期綜合能力提升專題培訓,以“凝聚共識、賦能成長、激發創新”為主線,通過專家講座、學科研討、課堂展示、團隊建設等多維形式,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育人能力,為新學期教育教學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