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曹亮
初秋的濟南,趵突泉的三股水正咕嘟咕嘟吐著泡,像極了一群藏不住話的孩子。就在這滿城泉韻里,一場特別的“約會”在泉城拉開了帷幕。《我在濟南剛剛好》新書發布會,像一場精心準備的告白,在人才競爭進入“軟實力比拼”的當下,濟南用這樣一本“城市之書”,道出了北方城市引才留才的獨特智慧。
濟南的秋天總帶著老舍筆下“溫晴”的詩意,而2025年的這個秋天,更因一場特別的發布會增添了書香韻味。當《我在濟南剛剛好》的封面在聚光燈下揭開時,多數人未曾想到,這本看似輕巧的圖書,竟凝結著近一年的匠心打磨。
為何一座城市要為人才專門寫一本書?翻開編纂歷程便有了答案:30余個部門協同參與,8次審稿會反復雕琢,從數千張圖片中精選700幅“城市表情”,在海量文字里提煉最動人的表達。這種近乎苛刻的打磨,讓這本書跳出了傳統政策宣傳冊的刻板印象。正如發布會上所說:“我們想讓人才感受到,濟南的引才誠意,藏在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里。”
創作團隊的用心在細節中處處可見:為了讓政策解讀更易懂,編者將“雙30條”拆解成人才能看懂的“福利清單”,讓這本書從發布會開始就成為可傳播的城市符號。
季羨林曾在文章中回憶濟南的青石板路,“耳中仿佛還能聽到鐵圈滾動的聲音”。這份跨越百年的城市記憶,與書中泉城濟南的煙火氣形成奇妙呼應。從策劃到付梓的300多個日夜,編纂者們實則在完成一場文化接力,把老舍筆下的“寶地”、季羨林心中的“故園”,變成當代人才眼中“剛剛好”的奮斗熱土。
“我”“在濟南”“剛剛好”,三個看似簡單的主題,實則是濟南對“城市與人才關系”的哲學思考。這三大篇章,不是內容的簡單劃分,而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情感共鳴,層層深入的價值傳遞,最終指向“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終極命題。
“我”的篇章,是濟南以城市之名的主動邀約。以“同行者”的身份,將城市的抱負、誠意與底氣娓娓道來,這里有支撐夢想的產業沃土,有護航成長的政策體系,更有浸潤心靈的文化滋養。它告訴每一位潛在的人才:濟南不僅愿意為你提供舞臺,更愿意與你共赴未來。這種平等的姿態,恰恰是現代城市引才的核心密碼。
“在濟南”的篇章,是人才與城市的靈魂相擁。它不講空泛的“歸屬感”,而是描摹一種“融入感”,是人才在這座城里,既能追逐前沿科技的光芒,也能觸摸人間煙火的溫暖;既能在產業浪潮中乘風破浪,也能在泉邊巷陌里安放詩意。這種“奮斗與生活共生”的圖景,讓“在濟南”不再是地理上的停留,而是精神上的扎根。
最動人的“剛剛好”,則是城市與人才的同頻共振。是“精準契合”濟南的產業節奏,剛好承載人才的“雄心壯志”;濟南的生活溫度,剛好撫慰人才的奮斗疲憊;濟南的文化厚度,剛好滋養人才的精神世界。這種“剛剛好”,是濟南對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是城市生態的極致平衡,更是“你成就濟南,濟南成就你”的生動寫照。
這場新書發布會,從來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濟南人才IP全域傳播棋局中的關鍵一子。它以“書”為核心,串聯起文化、產業、政策、服務等多重維度,構建起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用得上”的傳播閉環,讓濟南的人才故事,從發布會現場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圓桌會談的深意,不在于學者的對談本身,而在于“文化人講人才事”的敘事策略。它讓濟南的人才故事,有了文化的“背書”,當濟南的歷史文脈與人才戰略相遇,當城市的過去與未來對話,人才政策便不再是冰冷的文件,而是有歷史厚度、有情感溫度的“城市承諾”。這種敘事方式,讓濟南的人才故事更有說服力,更易引發深層共鳴。
贈書環節的巧思,不在于“送書”的動作,而在于“精準觸達”的戰略考量。書送到哪里,濟南的人才誠意就傳遞到哪里。送到高校,是對接人才“源頭”;送到文化場館,是拓寬傳播“窗口”;送到人才代表手中,是強化“口碑”效應。每一次贈書,都是一次濟南人才IP的“精準投放”,讓這本書成為流動的“城市名片”。
更精妙的是傳播閉環的構建。這本書不是“讀完即止”的靜態載體,而是“連接服務”的動態入口:政策可查、服務可享、景點可尋、人才可聯。這種“內容+服務”的設計,讓書從“傳播工具”變成“服務平臺”,讓濟南的人才服務,從發布會現場延伸到人才的日常生活中,實現了“一次傳播,持續服務”的長效價值。
《我在濟南剛剛好》的出版,看似是“文化事件”,實則是濟南人才戰略“生態化升級”的縮影。近年來,濟南在人才領域斬獲的諸多榮譽:連續3年獲評“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入選2024年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人才改革實踐做法獲評“中國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30佳”。背后正是這種“從政策優惠到生態構建”的戰略躍遷。
濟南的人才戰略,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系統布局”。從“雙30條”政策硬核支撐,到“天下泉城、人來無憂”的全周期服務;從“6+1”招才引智體系的精準發力,到“我在濟南剛剛好”IP的文化賦能,濟南構建了一個“政策有力度、服務有溫度、文化有深度”的人才生態閉環。這本書,正是這個閉環中最具情感穿透力的一環,它讓人才看到,濟南的引才不是“一時的熱情”,而是“長久的陪伴”;不是“單一的支持”,而是“全方位的滋養”。
更難得的是,濟南將“文化基因”注入了人才生態的核心。這座有著4600多年文明史的古城,讓“泉城”的溫潤、“詩城”的浪漫、“名士城”的厚重,成為吸引人才的獨特魅力。以“剛剛好”的智慧,平衡了“奮斗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發展與人文”等。而這,恰恰是新時代人才最看重的“城市氣質”。
合上《我在濟南剛剛好》,我們愈發理解,所謂“剛剛好”,是城市發展節奏與人才成長步伐的同頻共振,是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產業活力的完美平衡,更是一座城市對人才最真誠的告白。下一個在濟南書寫人生篇章的,會是你嗎?這座用泉水寫情書的城市,正等待著與更多人才的“雙向奔赴”。
(來源:愛濟南)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