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張瑋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張瑋 通訊員 石瑤 濟南報道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濟南市長清區國有大峰山林場張傳林榮登“敬業奉獻類”榜單。
作為一名護林員,23年如一日,張傳林默默駐扎大峰山中,守護著那萬畝山林。他默默地堅守在條件艱苦、位置偏僻的護林一線,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心”用“情”精心護衛著國家森林資源安全,所管轄的林區沒有發生過一起盜竊林木案和火災事故,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大峰山林場的“守護神”。
薪火相傳,為了“護綠”扎根深山
張傳林的父親原來是大峰山林場的一名老護林員,早些年他的父母住在山上,張傳林帶著妹妹住在山下,時常上山與父母見上一面。上山的路滿載著他成長的記憶,山上的草木于他猶如自己的伙伴般親密。自小,他就與綠色結下不解之緣。
1995年,張傳林在大峰山北的護林點干臨時工,開始了自己的護林生涯。父親告訴他:護林員很苦,干就得干好。張傳林把父親的話牢牢的記在心里。2002年,父親查出肝癌,不久便去世了。張傳林帶著對這片山的感情和對父輩的承諾,正式成為大峰山林場的新一代“守護神”。
在大峰山林場最高的山頂上,一座50平方米的屋子、一張鋪著幾層被子的床,一臺電視機,一個煤爐子……成了張傳林的辦公室,也成為了他的宿舍、他在山中的“家”。
張傳林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從山下幾公里外的家里帶上來的。一到冬季護林防火期,他每天都要駐守在山頂的瞭望臺,隨時關注著林場的火情,不敢隨意離開山林,只能趁著下雪下雨天下山從家中拿點面條、菜和干糧。
2007年前,山上沒有通自來水,吃水做飯都要到山半腰的峰云觀去挑水。來回3公里,一個來回耗時一個半小時,張傳林每天要挑2趟。山頂寒冷,取暖燒的煤也是從山腳下的林場辦公室挑上山的,每趟挑60個煤球,挑一次可以燒3天。要是遇上陰雨天,地濕路滑不好走,煤球也得省著用。就著寒風,守著山林,聽著山下遠處的鞭炮聲,張傳林在山上度過一個又一個除夕。
默默守護,他是青山的孤獨衛士
穿著迷彩服,拿起望遠鏡,腰間別著對講機,攜帶一個觀測記錄本,這就是張傳林每天的工作。觀測火情要有絕對的眼力和門道。多年來,對防火、巡山、護林,張傳林總結出了“白天看煙,晚上看光”的經驗,一旦發現火光或煙,就及時預警。
張傳林每天至少巡邏2次,一般早晚各一次,每巡邏一次都要花費2個小時。每到假期,到大峰山參觀的游客比較多,普及消防知識、提醒游客注意防火就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張傳林說,越是節假日越要看好林子,防止發生森林火災,別人休閑他緊張,游客越多他越忙。
有人給張傳林簡單地算了算,他每天都要走30多公里路。從2002年到現在,張傳林走了22萬公里,磨壞了多少雙鞋子,他已經記不清了。
駐守在深山當中,最難忍耐的就是寂寞。直到2012年底,山頂安裝上衛星接收器,一臺14英寸的電視機入住小屋,張傳林的護林生活才有了山外的聲音和色彩。除夕夜,他終于也有了春晚的陪伴。
舍家為公,用大愛詮釋護林人的擔當
在張傳林心里,最為虧欠的就是家人。他說,既然選擇了護林這項工作,看護好這片山林就是自己最大的責任,對家人的愧疚,他只能埋藏在心底。
那年正值“五一”勞動節假期,當時只有七歲的兒子也來山上陪伴他。晚上下起傾盆大雨,電閃雷鳴,屋子里的電線全部燒毀,雨水也打進來了,整個屋里“咔咔”地響。為了孩子的安全,他趕緊背起兒子沖出屋子往山下跑,衣服都沒來得及給孩子穿,緊一步慢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家,大人和孩子都淋成了“落湯雞”,把妻子嚇得不輕。
到現在,只要是下雨陰天他在外面,妻子就提心吊膽放心不下。張傳林的妻子徐麗菊心臟不好,有次她突然休克,看病輸液,張傳林都不在身邊,全靠本村的姐姐幫忙照料。張傳林噙著淚水滿臉愧疚地對妻子說:“既然國家把這片山林交給我,就得看好它啊!”
2025年除夕夜,當萬家團圓時,58歲的張傳林正裹著大衣,手持手電筒走進夜色。他已經記不清這是十九還是第二十年放棄與家人團聚,選擇在山林間守護新春了——清晨6點巡查山腳村落,逐戶張貼防火告示,緊盯監控屏幕,連爆竹碎屑飄落的位置都要記錄。
家人勸他:“下山吧,兒子女兒都回來了。”他搖頭:“林子安全,才是真的團圓。”
從青絲到白發,他熟記每棵樹的年輪,辨得清夜風中哪片落葉預示隱患。23載堅守,他將對家人的思念化作林間巡護的腳步,用22萬公里山路,丈量出對綠水青山的無言承諾。
初審編輯:張瑋
責任編輯:曹亮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濟南市長清區國有大峰山林場張傳林榮登“敬業奉獻類”榜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