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
近日,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夾煙照”成少數游客敬煙打卡墻,被孫女士以“可能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為由在社交平臺投訴。8月25日深夜,魯迅故里景區回應,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不輕易改變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請魯迅掐煙”迅速沖上各大平臺熱點、熱搜。輿論幾乎一邊倒,對景區選擇“硬剛”紛紛點贊,普遍認為孫女士此舉是“濫用投訴”“小題大做”“荒誕無聊”“閹割歷史”等等,甚至有網民對其“人肉搜索”。
面對公眾關切,景區及時回應、措施審慎、態度明確,這和一些地方或失聲失語,或被輿情綁架匆忙不當整改形成云壤之別,值得點贊。輿論場之所以空前一律,也是公眾借“掐煙”這根導火索,對網上“惡意投訴”“亂扣帽子”“低紅反智”等頑瘴痼疾,表達不滿的一次總釋放,除個別極端行為外,也是一次迅速引爆公眾正向情緒價值的大疏導。
但對“夾煙照”引發的大討論似又不應僅限于此,其背后“控煙”等真問題同樣值得深入探討。
從邏輯敘事看,無論魯迅故里景區還是浙江省魯迅研究會秘書長均認為“魯迅夾煙”是不會改變的歷史事實。其實,這一點投訴者并未否認,其質疑的,是“該不該以夾煙照為主視覺”。所問與所答的,是兩個概念。從設計形成看,“夾煙照”在魯迅故里景墻呈現,已有22年之久。22年前,選擇魯迅先生“夾煙”的經典木刻形象時,整個社會還不存在“控煙”意識,我們必須尊重景觀墻設計創意的這段歷史。從歷史發展看,我國2005年10月正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隨著《廣告法》修訂及各地《禁煙條例》等出臺,名人、明星抽煙等鏡頭在公眾場所被嚴格限制,這也是歷史的進步。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9年實施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明確:全面推進控煙履約,加大控煙力度。深入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養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基本形成,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到20%。這,更是健康中國的努力方向。
我們還應看到,每3個吸煙者中就有1個死于吸煙相關疾病,吸煙者的平均壽命比非吸煙者縮短10年。手夾香煙的魯迅先生固然是令人心動的歷史經典形象,但長期過量吸煙,也是招致他在55歲就過早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原因,這同樣是令人心痛的歷史遺憾!這兩點,我們都應該認真負責地告訴公眾,尤其是人生價值觀形成期、生活方式養成期的廣大青少年。
行文至此,我突然設想,假如紹興魯迅故里能這樣回應:
“感謝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對‘魯迅故里景墻畫面誤導青少年’一事的關心。堅持尊重魯迅、尊重歷史、尊重藝術是我們傳承魯迅文化的一貫宗旨。以魯迅木刻形象為主設計的魯迅故里景墻,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魯迅故里的組成部分,已成為海內外游客來紹興的重要打卡地,魯迅故里在廣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不會輕易改變。
為了更好弘揚魯迅精神,傳播魯迅文化,我們熱情邀請廣大海內外人士開展公益創作,以更多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藝術性設計創意的紀實類藝術作品,充分展現魯迅先生豐富、立體、傳神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經專家評審和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優秀作品將同樣作為魯迅故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廣大游客展示。同時,景區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希望廣大網友與我們一道,共同維護景區秩序,遵守公序良俗,文明旅游、文明“打卡”。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做魯迅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的踐行者!”
假如這一天真的到來,魯迅經典的“夾煙照”與廣大網友共創的眾多優秀作品充盈魯迅故里,“掐煙”之爭演變成一段關乎健康公益行動的營銷佳話,又何嘗不是一個魯迅精神與健康中國雙向奔赴的經典案例!
我想,面對此情此景,魯迅先生有靈,也會重復《墓碣文》中的那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