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日前,濟南市政協搭建“‘路’力同心 共享通暢”專題商量平臺,讓政協委員、部門代表、行業專家和市民代表坐在一起,共同探尋破解“馬路拉鏈”難題的治理之道。這場專題商量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多元協商,從“信息壁壘”到“路力同心”。數據顯示,2023年濟南道路挖掘數量激增到1447處,面積65萬平方米;2024年達80萬平方米。
面對如此大的挖掘量,各部門如何協調?不同管線單位如何配合?這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大難題。
通過政協商量平臺,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市水務局、市交通運輸局等部門負責人與政協委員、行業專家、市民代表面對面交流,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形成治理合力。政協的協調作用使得各部門能夠在充分協商基礎上形成共識,建立起“一張圖”管理機制,實現從分散治理到協同治理的重要轉變。這種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機制,正是協商民主的優勢體現。各部門不是“各自為政”,而是在協商中形成共識,在共識中協同行動。
群眾參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我覺得家里頭的水壓也挺好,有沒有必要花這個錢,應不應該搞這個工程?”建國小經五路居民張志萍的疑問代表了許多市民的想法,而她的疑問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現場回應。
在傳統的治理模式中,市民往往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但通過政協商量平臺,市民代表能夠直接表達關切和疑慮,參與到決策過程中。這種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消除了誤解,增進了理解。正如市民代表宮曉從抱怨到理解再到主動參與的轉變,正是協商民主中“主人翁”意識的覺醒。
市政協創新推行“碼上商量”等數字平臺,廣泛征集市民意見建議。通過邀請市民代表直接參與協商討論,政協既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又引導群眾有序政治參與。這種由政協組織的協商對話,不僅讓市民的合理訴求得到充分表達,也增進了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體現了協商民主的包容性特質。
協商民主,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市政協主席雷杰在總結中指出:“我覺得這個小切口是大民生,還是大治理,因為它關系到千家萬戶,也關系到城市的韌性、城市的安全。”
這場專題商量體現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又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民主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
市政協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協商民主貫穿于道路治理全過程。從議題設置、調研論證到協商討論、成果落實,政協始終發揮主導作用,確保各方面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和認真考慮。這種治理理念的轉變,正是協商民主的核心要義。政府不再是“為民做主”,而是“由民做主”,讓群眾真正參與到治理過程中。
創新實踐,從“馬路拉鏈”到“暢通動脈”。從“為什么挖”到“怎么挖”,從“如何管”到“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濟南市政協通過協商民主平臺,讓各方代表坐下來一起商量,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
這種協商民主、群眾參與的城市治理模式,不僅解決了“馬路拉鏈”這一民生痛點,更探索出了一條“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治理新路。
隨著管理不斷規范,馬路刨掘逐漸減少,泉城道路將更加通暢。這種扎根于中國政治文化土壤的協商民主實踐,為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機與活力。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