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郭凱
■ 編者按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推出“走在前、挑大梁·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專欄,派出記者深入各產業鏈上的骨干企業蹲點采訪,展現山東加快全產業鏈布局、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典型成效,以及企業攻克關鍵技術、做大做強品牌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鏈接上下游企業,推動供應研發市場協同
依靠一塊電池,衛藍海博串起儲能產業鏈
9月1日,位于淄博高新區的衛藍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藍海博”)生產車間里,經過合漿、涂布、分切、組裝等多道工序,一塊塊半固態儲能鋰電池從物流線被運至倉庫。“這是我們新研發的SHS180-314Ah規格半固態儲能鋰電池,今年實現了量產。與原來SHS165-280Ah規格的相比,它的能量密度和單電芯容量更大,可滿足電網側、工商業等大型儲能需求,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公司產品設計經理周豪介紹。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儲能等市場的快速崛起,鋰電池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作為國內首家實現固態鋰電池產業化的企業,衛藍海博由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合資設立,致力于開展固態鋰電池設計開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
與傳統液態電解質鋰電池相比,衛藍海博通過結合自主開發的固態電解質、原位固態化、多層涂覆、熱復合等技術,使半固態鋰電池極限耐高溫性能提升50%以上,極限耐過充電壓提高8至9倍,使用壽命增長50%以上,循環壽命可達12000次。產品涵蓋工商業儲能、獨立儲能、風光配儲、電廠調頻與黑啟動、鐵塔基站、數據中心等多樣化場景應用。
“我們的一期項目已于2023年5月建成投產,今年預估年產能達3.6GWh,二期項目正在規劃中。”周豪說。目前,衛藍海博已占據國內固態儲能電池市場超90%,出口量連年攀升,今年產量預計比去年增長近一倍。
“作為綠色能源產業鏈鏈主企業,為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我們積極鏈接引進上游電池原材料和下游儲能應用企業。”衛藍海博總經理鄭海龍說。上游,引進電解質原料生產企業藍固(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每年10萬噸混合固液電解質項目一期已經帶料生產。下游,引進海博景能(淄博)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齊魯儲能谷零碳智慧創新產業園布局了20GWh的儲能集裝箱項目,打造半固態電池重要應用終端產品。由此,串聯起淄博儲能電池產業的上、中、下游,形成了從電解質、半固態鋰電池電芯到半固態鋰電儲能柜和各類儲能應用的完備鏈條,激發了供應、研發、市場協同的“鏈式反應”。
“全固態電池始終是我們的發展目標,我們將繼續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強研發合作,聚焦關鍵材料、固-固界面等‘卡脖子’難題,引領產業變革。”鄭海龍說。
■記者手記
技術突破與鏈條協同
衛藍海博作為目前國內首家實現半固態電池產業化的企業,成績固然令人矚目,但更引人深思的,是這一成績背后的產業升級路徑。在新能源產業加速迭代的當下,衛藍海博以“技術突破+鏈條協同”的雙重邏輯,突圍產業同質化競爭。
從聯合科研院所攻堅克難,到以超90%的市場份額領跑行業,衛藍海博以技術突破贏得發展主動。
交談中,企業負責人多次強調“鏈主”思維下的產業鏈發展邏輯。衛藍海博沒有將目光局限于自身生產,而是主動串聯上下游——引進上游電解質原料企業,解決核心原料供應的穩定性與成本問題;布局下游儲能集裝箱項目,打通產品從電芯到終端應用的最后一環。這種全鏈條構建,不僅消除了產業鏈各環節的銜接壁壘,更將單個企業的技術優勢,轉化為整個區域產業的集群優勢,既降低了供應鏈風險,又為后續產能擴張與市場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眾新聞記者 楊淑棟)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郭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