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尹玉濤
責任編輯:張帆
12月21日,記者來到高新區智能裝備城。時逢歲末,寒意逼人,但在這里,記者分明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里,一批低調的高新區制造企業幾十年如一日,在各自領域內默默耕耘,他們用自己的精致精細、執著專一的工匠精神,驗證了自身在業內的頂尖實力。
在這里,一座具有德國風情、宜業宜居的工業小鎮拔地而起,鼎鼎大名的“德國制造”的到來,使得中國制造2025的“濟南版”與德國工業4.0實現了“無縫對接”。
在這里,中德雙方共同建設中德(濟南)智能制造應用技術中心,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系統,為跨國公司培養擁有國際技術能力標準的專業人才……
這片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形成交通裝備制造、信息技術制造、新能源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四大產業集群,新材料和航空航天兩大潛力產業集群漸具規模,按照園區提出的“成百上千”計劃,高新區智能裝備城計劃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打造電子信息、數控設備、交通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幾條百億級產業鏈集群,這座智能裝備城正向著千億級產業園區穩步邁進。
1 志在細分市場“前三強”“隱形冠軍”藏身智能裝備城
說起德國制造,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高端品質、“工匠精神”,汽車工業的巨頭奔馳、寶馬都是德國制造業璀璨的明珠。但你知道嗎?不管是奔馳車還是寶馬車,用的都是一家濟南高新區企業——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的液體加注設備。在蓬勃發展的濟南高新區,有著一批像易恒這樣的細分市場的“前三名”企業,他們以其強烈的“工匠精神”,撐起了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的“脊梁”。
位于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的濟南易恒技術有限公司非常低調,在業內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肮局挥袃深惍a品,一類是液體加注裝備,就是專門為汽車加注各種油也就是‘血液’的裝備,另一類就是生產汽車輪轂軸承的裝備!睗弦缀慵夹g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志忠介紹。
聽起來并不高端的技術,但易恒卻以其精致精細、執著專一的“工匠精神”將產品做成了世界第一,其液體加注設備達到了德國、法國國際頂尖同類產品的技術和應用水平,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國內高端乘用車市場更是全部使用易恒的裝備。而易恒制造的生產汽車輪轂軸承裝備,同樣世界領先。“易恒參加了多次全球招標,幾乎每次都會中標。”王志忠說。
“他們成立20年來堅持以做工藝品的態度做產品,生產的液體加注設備使用五年不會滴到地上一滴油。這樣的企業即便放在德國也是高科技企業。”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高術仁評價說,易恒代表了一類企業,這類企業被業內稱為“隱形冠軍”,規模不大,也并不為消費者所熟知,但卻具有強烈的“工匠精神”。他們在所在領域默默耕耘,是“細分市場的前三名乃至龍頭企業”,這樣的企業正是高新區所重視并鼓勵發展的。
“隱形冠軍”這種提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德國的中小企業。事實上,“隱形冠軍”這一詞匯的發明者正是德國知名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教授。有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目前共有2734家“隱形冠軍”,其中德國就有1307家,占總數的47%。
在藏龍臥虎的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像易恒這樣的“隱形冠軍”并不少。同樣位于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的濟南中烏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目前唯一可以產業化生產Ib、IIa、IIb型大顆粒金剛石的企業,月產大顆粒金剛石單晶3000到4000克拉,產量全球領先,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園區內另一家企業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已經發展到第五代,在國內電力行業市場占有率超過50%……正是這些“隱形冠軍”,撐起了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的“脊梁”。
2“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學習德國“工匠精神”之魂
與一些地方依靠上大項目追求GDP不同,高新區智能裝備城自建設起,就立志成為吸引創新型企業的“梧桐樹”。他們打造“德國工業小鎮”這樣的高端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載體,將“德國制造”引進來,并積極鼓勵園區中小企業“走出去”,用“德國制造”的工匠精神和先進技術、理念改造中國制造“基因”,推動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
“看產值,濟南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位列十強以外,但如果看園區財政收入、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濟南高新區排名將大大提升!备咝g仁告訴記者,這得益于高新區較為合理的產業發展結構,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使得園區發展更有活力和后勁。在發展過程中,高新區智能裝備城注重培育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土壤”,并通過引進德國企業、鼓勵園區內創新型企業“走出去”等手段,推動園區內創新型企業對標“德國制造”,實現創新型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如今,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已經聚集了重汽、浪潮、普洛斯物流、北車風電、SKF等項目,形成了交通裝備制造、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制造、新能源制造等四大優勢產業集群,在大顆粒金剛石等新材料領域和無人機等航空航天領域也形成了潛力產業集群!拔覀冇媱澪迥陜纫M上述六大產業領域中頂級的設計、研發團隊和項目公司,建成省內智能制造中心,力爭2020年入選國家首批15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备咝g仁表示。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要引進“德國制造”,必須打造高端載體。“為吸引‘德國制造’,我們規劃了高端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德國工業小鎮!备咝聟^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規劃發展部部長趙巍介紹,德國工業小鎮通過引進德國建筑設計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建設具有德國風情、教育醫療完備、生活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工業小鎮!靶℃倢凑盏聡I4.0標準,建設符合德國企業要求的高標廠房及配套設施,形成歐美生態的創客空間和孵化器。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馬勒貝洱、費斯托、SKF、威伯科、曼胡默爾等外資知名企業入駐小鎮。”
在引進高水平的“德國制造”的同時,高新區智能裝備城積極鼓勵園區創新型企業“走出去”,與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企業開展合作,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今年9月13日,濟南中德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中心啟動儀式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行。在首批“走出去”的12家濟南企業中,就有包括愛通科技、固锝電子等多家高新區智能裝備城企業。不僅如此,高新區智能產業發展中心的負責人還身體力行,積極為園區內企業與歐洲企業牽線搭橋!扒安痪梦覀兊椒▏疾彀l現一個微風發電項目,感覺很有發展潛力,我們計劃將這個項目介紹給園區內的一家企業!备咝g仁表示。
3 職業教育引入“德國模式”打造中德對接軟環境
德國制造強大的關鍵在于人才。德國的“隱形冠軍”們之所以能占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與德國中小企業注重培人才培養,擁有大量訓練有素、技術能力強的技術工人是分不開的。濟南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在園區發展過程中,汲取“德國制造”發展的先進經驗,不僅注重硬件設施的打造,也十分重視人力資源平臺等軟環境的打造,按照德國工業4.0實施“雙元制”教育,培養技術人才。
按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到2025年,全國要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當前,濟南提出要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戰略,濟南高新區作為全市科技創新高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陣地,要成為濟南區域性科創中心的主引擎,打造制造業創新中心,沒有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都是無法想象的。在與跨國企業的接觸中,高新區智能裝備發展中心負責人深切感受到,要想留住高端的“德國制造”,具有國際技術能力標準的專業人才不可缺少,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等軟環境的打造。
高術仁告訴記者,智能裝備城從提升園區人力資源供給能力切入,與德國工商總會(AHK)、濟南職業學院聯合打造了“中德(濟南)智能制造應用技術中心”!拔覀兺ㄟ^引進以‘高質量、嚴要求、重實踐’為宗旨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系統,根據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和人才需求,為在濟跨國企業培養擁有國際技術能力標準的專業人才!
據了解,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工廠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進行,這種教育模式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在國際上,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備受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除了人力資源平臺,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十分重視技術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的打造。智能裝備城計劃通過引進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發中心和研發機構,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4.0展示中心來搭建技術平臺,引進股權投資基金、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服務平臺,支持濟南高新區企業的科技創新。記者了解到,目前高新區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正與西門子洽談,共同打造國內第一家工業4.0實訓示范中心,集展示、體驗、實訓、示范等功能于一體,為德國工業園招商和運營創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從聚集創新型企業,到打造“德國小鎮”,再到引入德國職業教育模式……高新區智能裝備城正按照發展規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認準目標走下去,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座智能裝備城的明天會更好!
●總編輯手記
認準路 走下去
□尹 波
眾所周知,濟南是一座內斂、謙遜甚至略有保守的北方古城。提及濟南工業,市民首先想到的還是小鴨、輕騎、二機床等傳統企業,由于不少企業在改革發展中處于困境,使得市民對本土工業顯得信心不足,自嘲甚至自卑情緒十分明顯。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在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會上分析了濟南市“開放型經濟”的短板!澳壳,持有濟南市居留許可和具有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僅為2891人。而且從人員結構看,來濟南的外國人主要是留學生,在這里經商和做企業管理投資的很少。”
如何破局?王文濤書記一語中的,“我們現在要對接德國,要面向德國工業4.0招商,山東跟德國關系很好,工業上有相似性,歷史上也有淵源。但是在濟的德資企業,只有區區26家,江蘇太倉市一個縣級市就有200多家德資企業!
如何對接?怎么落地?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直奔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展開采訪。欣喜的是,我們在此找到了遠超想象的完美答案。
以前我們說工匠精神,往往會想到德國制造。德國企業可以幾十年上百年專注于做一個產品,將產品做到極致。這一點恰恰是如今的中國制造所缺乏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差距,才有了我們的中國制造2025,才有了我們在智能裝備領域的奮起直追。這次來到高新區智能裝備城,最大的感受就是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什么?對企業來說,是專注執著于產品,將產品做成工藝品。這一點,濟南易恒等一批高新區制造企業令人印象深刻。
在智能裝備城,聽高術仁主任說起易恒、魯能智能、中烏新材料,我們才知道,高新區居然有著這么多智能制造領域細分市場的“前三名”,在智能制造方面有著這么突出的成績。有些企業此前我們甚至沒聽說過,即便聽說過也想不到他們居然在業內有著這么高的聲譽。
就拿易恒來說,就連奔馳寶馬這樣的德國企業也要用他們的液體加注設備,市場占有率居然占到70%。而易恒成立至今的20年,正是以做工藝品的態度做產品的20年,不是德企,勝似德企。這樣的智能制造領域高新企業理應成為濟南的城市名片。
其次,工匠精神也意味著踏踏實實,不為外界的浮躁之風所干擾。
高新區智能產業發展中心早在建園時,就頂住誘惑,明確不靠大項目片面追求GDP,而是給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個聚集發展的平臺。正是這種獨特的建園思路,才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創新型企業。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們一方面鼓勵園區企業走出去,在歐洲建立協同創新中心,利用德國的研發資源為園區企業創新服務;另一方面,積極打造德國小鎮,為引進德國制造奠定良好基礎。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使得園區的企業與德國制造無縫對接,用德國制造的工匠精神和先進技術理念“重塑”中國制造……
再次,工匠精神還意味著對細節的精益求精,高標準要求。引進來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在各地招商引資爭先恐后的現實情況下,如何能把德國制造留在濟南?智能裝備城打造德國小鎮,不是僅僅建幾座廠房,引來幾個企業,而是引進德國建筑設計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建設具有德國風情、教育醫療完備、生活配套齊全、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工業小鎮。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讓德國專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更值得稱道的是,高新區智能裝備城在打造硬件環境的同時,也注重軟環境的打造。為了滿足德國制造企業的需要,他們與德國工商總會(AHK)合作,引進以“高質量、嚴要求、重實踐”為宗旨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系統,根據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和人才需求,為在濟跨國企業培養擁有國際技術能力標準的專業人才。
這是一次振奮人心的采訪?梢灶A料,按照既有規劃扎實前行,智能裝備城的未來一定會成為濟南工業新的強力增長極。希望越來越多的“隱形冠軍”成為市民驕傲,這是高新區之幸,也是濟南這座千年古城的新年愿望。
26日,雨雪如期而至,七里堡蔬菜市場,購買的人明顯減少,生意更加難做,業戶只好選擇在寒冷和雨雪中堅守。26日上午11點左右,正在308國道巡邏的天橋交警在大劉村村口發現一起事故,一名受傷的老人用手捂著頭坐在地上,地上不少鮮血。[詳細]
除了老舊小區停車難,車輛購物、辦事后找不到車位盲目行駛或隨意停放的情況也不少,這些都會增加道路擁堵。濟南市停車集團則在平臺運行過程中做好監督和審核,充分審核接入的車位是否合法屬實,停車人是否真的是為了停車接入,審核停車人的信用。[詳細]
濟南市規劃局負責人介紹,地下公共空間有直通地下的下沉廣場、采光的天窗等,把地下空間地面化,把地面的風、光、水、綠等引入地下,打造四季如春的地下公共空間。該負責人稱,就是通過CBD地上地下一體化建設,將打造一個功能融合、空間融合、交通整合、場所體驗、...[詳細]
28日,在政務大廳辦理房管業務的市民比往日少很多。在濟繳個稅滿兩年外地人仍可購房 記者了解到,這次限購新政,社保證明并不是唯一條件,外地戶籍在濟南繳納個稅滿兩年仍然可以購買一套住房。[詳細]
濟南市環保局近日公布了一批行政處罰決定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立醫院、濟南華河紙業有限公司等3家單位因環境違法行為被處罰,總罰款金額80萬元。濟南市環保局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表示,2016年12月7日,市環保局執法人員對山東建筑大學進行了現場檢查,并進行了手...[詳細]
花園路洪家樓附近將建人行過街天橋、開通濟齊路-緯十二路-陽光新路BRT線路、確定十余條斷頭瓶頸路打通時間……28日,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召開大氣污染和交通擁堵治理會議,細化“雙十條”措施內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