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肖陽
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項目、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在全國爭先進位、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日前,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0年度全市十大科技新聞事件出爐,這些事件上榜。
一、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正式簽署
1月9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時任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濟南召開中科院濟南科創城規劃匯報會,對中科院濟南科創城規劃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5月19日,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專程赴中科院拜訪時任副院長相里斌對接洽談有關事宜。10月8日,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主持召開中科院落地項目建設專題推進會,要求全市上下要統一思想、認識和行動,堅定不移、齊心協力支持中科院項目,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建設和發展。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當天,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在北京簽署,確定將濟南科創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科技之城和創新之城。目前,濟南科創城已集聚4項大科學裝置,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了核心支撐。
二、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在全國爭先進位
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濟南首次進入世界百強,位列第82位。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顯示,濟南科技創新能力指數位列第14位,較上一年度前進3個位次,被列為“創新策源地”城市,充分體現了濟南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優勢與特點。牽頭成立省會經濟圈科技創新聯盟,省會科技創新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濟南市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3月9日,科技部官網正式公布《關于支持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函》(國科函規〔2020〕15號),支持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濟南市成為全國同時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三個城市之一。試驗區獲批以來,濟南市制定出臺《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方案》和《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若干政策》,并召開新聞發布會對相關政策進行解讀。海康威視、頤高、甲骨文、京東等一批“AI國家隊”、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和項目,“山東省數字媒體金融創新創業共同體”園區等先后落地。
四、濟南市與清華大學開展全面合作
7月21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戰略決策咨詢、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人才教育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開展多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清華大學支持建設的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將結合區塊鏈產業需求,構建山東省首個區塊鏈“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國家”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打造“立足山東、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高水平區塊鏈創新平臺。自此,濟南市與清華大學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全面展開,全力打造名校名城合作共進、互惠共贏的成功典范。
五、引進“中科系”院所項目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來,引進“中科系”院所4家,總數達14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磁技術、先進制造等眾多前沿技術領域,初步實現了多領域、多產業、多主體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首批空間行波管下線,植物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山東創新院研制出系列化高端流式細胞儀,打破國外壟斷。1月17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簽訂《關于共建中國科學院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濟南)合作協議》。3月11日,濟南市人民政府、山東省科學技術廳、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建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簽約活動在線舉行,助力打造現代微生物技術新高地。10月29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建大氣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平臺,為黃河流域乃至國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10月29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建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設施、模擬地外環境的人類生存作業研究設施與載人航天工程數據災備中心。
六、濟南市承建的三家省實驗室已獲省政府批準籌建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根據“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全省首批啟動建設5家山東省實驗室,其中濟南市承建3家。2020年以來,濟南市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布局建設濟南網絡空間安全山東省實驗室、濟南微生態生物醫學山東省實驗室、濟南粒子科學與應用技術山東省實驗室,三家實驗室均順利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論證,獲得省政府批準籌建。山東省實驗室將聚焦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加速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建設具有山東特色和重要影響力的一流科技創新高地和科學中心,將成為沖擊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網絡成員和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重要力量。
七、濟南市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發展迅猛
近年來,濟南市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積極推進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量子信息產業發展實現突飛猛進,位居全國前列。浪潮集團圍繞量子芯片、量子測控和量子云等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全面布局,研制出實用化、小型化的量子計算測控系統,實測技術指標優于國際同類水平;成功研發省內首款量子云,突破量子云圖形編排與語言編程技術;申請量子計算相關發明專利40余項,位居全球第32,國內第5。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制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芯片,將對遠距離多模量子存儲技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八、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組織開展2020年度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申報工作,濟南市共有27項重大項目(不含省屬企業8項)獲得立項支持,爭取省級財政資金3.75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15億元,項目數量、爭取省級資金均約占到全省的1/3,再創歷史新高,居全省第一。立項項目領域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我市十大千億級產業領域。按照《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管理辦法》和《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濟南市完成2019年度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績效評估114項,其中,90項評價等次為“優秀”,約占項目數的80%。透明質酸創新型高端生物醫用材料、流媒體人工智能專用芯片、智能化軌道交通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濟南市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山東省科學技術獎81項。
九、多措并舉推進“科技戰疫”成效顯著
今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困難時期,濟南市面向新冠肺炎防控一線的實際需要,快速設立新冠肺炎防控應急科技專項,按照“專家提出重點方向、市級單位牽頭實施、產學研協同攻關”的原則,組織實施七個重點研究方向29個項目。截至年底,全部項目已完成結題驗收;快檢類4個產品取得醫療器械證書,4個微生態制劑和中成藥產品投入臨床研究;新冠肺炎防控公眾服務平臺在市傳染病醫院微信公眾號上線;智能防控和篩查產品在車站、公交、寫字樓、社區等人群防控領域廣泛應用。同時,優先推薦在疫情防控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創新平臺申報省級平臺,獲批建設“抗病毒藥物”省技術創新中心和“傳染性呼吸疾病”省重點實驗室。
十、“1+10+N”新型研發體系初步形成
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了“1+10+N” 的總體布局:“1”即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10”即加快建設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10個新型研發機構;“N”即多點部署,建設一批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創業共同體。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轉化200多項前沿產業技術成果,孵化99家高技術企業,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超過200億元。推動建設“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新獲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10家,總數達11家,總數約占全省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中國科學院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濟南)、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注冊成立,備案入庫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8家,居全省第一。
1月13日上午,參加濟南市第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分組對《濟南市2020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預算草案》(以下簡稱“預算草案”)的報告進行了審議。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濟南市財政部門將聚焦“五個濟南”“五個中心”,聚力“七個新跨越”“十個新突破”,更好[詳細]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是對濟南的真實寫照,700余處天然涌泉凝聚趵突泉,匯波大明湖,映照千佛山,串聯起一座老城的古往今來。[詳細]
1月12日下午,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來到濟南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濟陽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審議《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詳細]
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項目、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在全國爭先進位、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日前,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0年度全市十大科技新聞事件出爐,這些事件上榜。[詳細]
2021年濟南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49個,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鼓勵有條件的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詳細]
“強化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2021年濟南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濟南提出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