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尹延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夏侯鳳超于悅
今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規劃建設泉城綠道系統,加快推進大千佛山片區綠道互聯互通、大明湖——護城河游覽步道貫通工程。作為串聯城市景觀的綠色動脈,綠道對于提升城市發展環境意義重要。而具有濟南特色的泉城綠道,將在完善城市功能、讓城市更加生態宜居的同時,為泉城再增加一張靚麗名片。
系統打造綠道網絡
去年已建成133公里
“濟南老城區的名勝古跡這么多,如果能有一條線路串起來就好了。”元旦假期,前來濟南游玩的張勤說,他拿著手機導航,一路從黑虎泉步行經過趵突泉、五龍潭公園等景點來到了大明湖。
連接城市多樣資源,生態綠道就承擔著這樣的功能。作為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綠道一般是林蔭小路,供行人和自行車進入,通常沿河濱、溪谷、山脊、風景帶,串聯各類景觀資源,滿足人們岀行、健身、娛樂需求,提升宜居宜業環境和城市競爭力。
規劃建設泉城綠道系統,寫入了今年的濟南政府工作報告。而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濟南也提出了建設綠道的計劃。在去年完成133公里的綠道建設基礎上,濟南將系統整體打造綠道網,推進城市景觀互聯互通。
打造多種類型的綠道,濟南有著天然的基礎和優勢。南依泰山、北攜黃河,濟南市域范圍內共有山體900余座,遍布700多處天然泉涌,具有獨特的“山、泉、湖、河、城”融為一體的風貌特色,具備打造山體綠道、泉水綠道、環湖綠道、濱河綠道的獨特優勢,有利于構建城市綠道系統。
不難看到,如今濟南已陸續打造了多條成規模、有特色的綠道,例如去年全新開放的小清河景觀風貌帶,建設了約60公里長的健身步道,沿岸景觀綠廊在盡量保護現有綠植前提下,重點打造貫通的健身綠道,增加健身休閑場地,增設公廁、停車位、運動球場等等公共設施。這些集休閑、健身、文化、游憩于一體的綜合性綠道,不僅串聯起了城市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還串聯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綠色生活方式。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綠道是將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等串在一起的綠色動脈。”業內人士曾表示。作為增加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內容,城市綠道的建設方興未艾。除了濟南一直在探索綠道建設外,當前,上海、北京、成都、福州、武漢等許多城市都在積極建設城市綠道,美化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綠道是從19世紀歐美城市開始建設出現的公共休閑的道路系統,一方面滿足城市居民休閑交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實現徒步交通的城市特有的道路系統。”山東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國忠說,“綠道建設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水平,這是一種以人為本形成的新的城市休閑體系,也是現代城市成熟的標志。”
自2010年開始,山東首先在濟南、青島、濰坊等城市出現城市綠道,現在全省大部分具有旅游功能的城市都出現了綠道系統。“城市綠道建設是滿足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理念,也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從生活在城市中市民的角度來說,城市中生長的綠道,能夠讓市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陳國忠說。
當前,明確提出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濟南,在近幾年的民生實事中也頻頻提出建設綠道。這也與濟南目前的規劃和整體發展息息相關。11月18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城市發展新格局之“中優”—近期重點打造片區和項目行動方案》向社會征求意見建議,其中就提出貫通環“大明湖-護城河”游覽步道,規劃打造泉城歷史文化休閑步道。名勝景點密集的老城區,一條綠道便可將泉城景點串聯成片。
讓外地人留的下
全方位融入城市
綠道為城市帶來的,不僅是市民百姓幸福感的增強,許多小有名氣的綠道也成了許多外地游客的打卡地,進一步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報道,北京綠道旅游在節假日等高峰期接待人次已達上百萬,武漢的東湖綠道自建成后,每逢節假日,游客量均在50萬人次以上。2018年,建設綠道后的東湖風景區接待游客數量同比增長62.8%,創歷史新高;淳安的綠道建設接待國內外游客、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長。
“一條具有‘打卡’特色的綠道,也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濟南。”陳國忠說。從寬厚里到芙蓉街,濟南的“打卡地”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力爭‘十四五’時期,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1億人次以上,建成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一場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郅良表示。而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也離不開讓游客慕名而來的城市元素,綠道也或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城市綠道建好后,一方面是讓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有了更高的幸福感,另外還讓外地游客進入到城市以后,融入到城市的各個細胞中,滲透到城市的最末梢,讓游客有更強的互動性和沉浸感。”陳國忠說,這也能讓外地來的游客更能吸引來,留的下。
打造“沿河、露山、環湖、融泉”綠道
去年6月30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其官方網站,就《濟南市綠道網規劃》初步方案向公眾征求意見。按照規劃,濟南將打造“一縱一環兩橫”市域骨干線路規劃,以深入挖掘濟南的自然資源稟賦和文化潛力,滿足居民周未游玩或中長距離遠足等的需求,構建體驗大山大水、感知齊魯文化的骨干性綠道網絡系統,總長1797公里,市一級902公里,市二級895公里。
要打造獨具泉城特色的綠道系統,除了要繼續擴大綠道的規模,還要在品質上下功夫。在上海,45公里岸線全面貫通的黃浦江綠道是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黃浦江兩岸還景于民,既能散步又能看景的綠道,成為了市民游客的游憩勝地。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沿河而建的綠道,讓更多市民更愿意親近這條城市母親河。
還有不少城市選擇將綠道建在景點之間,將各名勝古跡“串珠成鏈”。在福州,全長19公里的“福道”串聯起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及金牛山公園,這條全鋼結構懸空城市森林步道在森林中穿梭,成為了城市新地標;武漢的東湖綠道總長101.98公里,串聯起東湖各景點的綠色紐帶,成為萬千市民的后花園。
不難看出,不同城市在打造城市綠道的過程中也有自己的思路。無論依河而興還是串聯景點,都讓綠道成為了城市的新名片,市民百姓的好去處。按照濟南市綠道網提出的建設目標,濟南綠道規劃建設將在今年實現試點先行、示范帶動。基本完成綠道試點任務,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初步建立“濟南綠道”特色品牌。
“城市綠道不僅僅是一條路,它也是城市規劃的‘思路’。”業內專家指出。
陳國忠認為,綠道建設要與“山泉河湖城”五大空間串聯起來,在黃河戰略背景下,滿足黃河融入城市的需要,建設城市綠道、沿黃綠道、小清河綠道等綠道系統。“尤其在中心城區,依托大明湖、千佛山等景點,建議打造‘沿河、露山、環湖、融泉’具有泉城特色的綠道。”
王晨光也表示,城市綠道不僅是要具備交通、綠化的功能,還要融入文化體驗和參與的內涵,“要想體現泉城特色,就要在完善交通、營造好周邊環境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分區域細化各個節點,讓綠道像毛細血管一樣融入城市的發展脈絡之中。”
1月15日,黃河濼口浮橋附近,拖輪在水面上行進破冰。濟南日報記者崔健 攝 1月15日,濟南黃河濼口浮橋附近,一條30噸、1500馬力的拖輪在黃河水面上行進破冰。濼口浮橋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破冰是將浮橋周圍的冰凌從大面積撞成小面積,為架設浮橋恢復通行做準備。[詳細]
1月16日,預報中的寒潮沒有那么嚴酷,中午前后市區陽光燦爛空氣清新。千佛山景區的開放式大草坪上,一群孩子快樂玩耍,享受溫暖的三九天。大家在草地上盡情打滾,享受童年的快樂,連公園貓都出來曬太陽。[詳細]
15日,濟南交警繼續發布第6批10條便民服務措施解讀,包含第3條駕駛證聯約聯考當場拿證和第6條機動車檢測“全時辦”。車主可以在法定節假日以外的周一至周日自主選擇時間到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辦理機動車年檢業務。[詳細]
1月15日下午,濟南市委政法委副局級領導干部張杰帶領市市域社會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行7人來濟南市司法局調研。濟南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泰吉,副局級領導干部侯啟福陪同調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