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李云霞
讓青春在基層綻放,正成為越來越多走出大學校園的年輕人的選擇。他們扎根基層擔當作為、發光發熱,在西部大漠、雪域高原、田間地頭,大展身手,把從校園中得來的知識帶到最需要的地方,帶到實踐一線,用腳踏實地的奮斗書寫著精彩人生。
扎根西部的石油人魏鵬飛:到基層去,是一個好選擇
“吾心已向西部去,休言大漠多蒼茫。”時隔近一年,再看自己當時寫下的詩,魏鵬飛依然心潮澎湃。
2020年7月,在即將奔赴新疆基層工作之際,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名畢業生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肯定了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對廣大高校畢業生提出殷切期望。“收到回信后,我很激動,寫下這首詩,表達自己扎根邊疆、矢志奮斗的決心和信心。”118名畢業生之一的石油學院石油工程專業畢業生魏鵬飛說。
如今,這118名畢業生正奮戰在新疆基層崗位上,在一線綻放多彩的青春。
懷揣報國之志,伴著戈壁風沙,在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廠工程技術室工作的魏鵬飛,來到了位于南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塔里木鄉的油田現場。在這里,他對基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在基層工作,艱苦少不了。魏鵬飛每天都要跟隨巡井師傅們擠在皮卡車廂內,奔馳在顛簸的路上,認真記下抽油機的每一個參數。“冬天有時為了多巡一口井,我們顧不上吃飯,頂著寒風在戈壁灘上奔波,現在已經能在漆黑的夜色下精準定位自己負責的每口井。”魏鵬飛說。許多個夜晚,魏鵬飛跟著技術員踩著冰冷濕滑的油泥,在鉆臺上對每一個工況、每一次起下鉆嚴格把關,即使自己身上油跡斑斑,也要先把鉆臺收拾干凈。
日復一日的堅守中,魏鵬飛看到的是無數石油人憑借一份執著與責任,在這里默默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的錚錚誓言。基層工作讓他多了幾分韌勁,他說:“我將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像胡楊一樣扎根祖國西部基層。”
在新疆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魏鵬飛見證了西部地區發展的“中國速度”,也認識到人才對于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感受到西部地區對于人才的渴望和重視。他說:“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扎根西部、建設西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他常跟師弟師妹們說:“到基層去,是一個好選擇。雖然可能會吃苦,但成長非常快,這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財富。”
復旦大學博士周峰:如果要做出一些改變,就該去基層
在基層工作三年半的上海人周峰,也已大展身手——他現在是寶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
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讀博期間,周峰每天都能看到全國各地的患者涌向這里尋求治療。“如果要做出一些改變,就該去基層,去西部,那里才是我們基礎醫療的根子。”周峰說。
(圖中左三為周峰)
畢業后,他放棄了留院的機會,到了此前完全不熟悉的陜西寶雞。
在基層,周峰拿出了做科研的勁頭,花了3個月,查閱大量本地病史,深入了解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寫了一本7萬字的調研報告,把寶雞全市的醫療短板和需求都理順。在母校老師幫助下,他從學習目標、時間、內容等方面,細致制定婦產科、兒科、康復科等醫生培養計劃。3年來,累計70余名寶雞醫護前往復旦大學各大附屬醫院進修,將新技術、新項目和新理念帶回了西部。
“不管是在哪里的醫院,我們都是臨床醫生。我們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病人。”周峰臉上帶著親和的笑意。
清華博士王政:奮斗在雪域高原
201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博士王政,正在雪域高原奮斗。
剛畢業,他就主動選擇到西藏基層工作。一去,就碰上了西藏寒冷的冬天。熬過二十多個沒水沒暖氣的深夜,他才敢說適應了高原的生活。
工作之初,王政經常聽到這些問題:這牛幾個月大了?這母羊還能生嗎?這塊地青稞能收多少斤?王政知道,這不是詢問,這是考試。他做文獻綜述, 做技術路徑分析,研究青稞種植、飼草加工、牛羊育肥。王政捉過豬、嚼過草、嘗過飼料。群眾慢慢覺得這個干部還不錯,還能干事。現在,王政當上了拉薩市林周縣江熱夏鄉人民政府鄉長。
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李康靈:我要回饋家鄉,這是我的初心
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生李康靈,則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去扶貧。
他出生于四川南充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李康靈從貧困中走出,讀完了大學,又回到了山窩窩里頭。“我要回饋家鄉,這是我的初心。”
李康靈做扶貧工作,可是個“狠角色”。他主動請纓到千里之外的大涼山援彝,工作中,他發現個別地方基層干部敷衍應付,弄虛作假。于是,李康靈當了回暗訪者,協助組建州暗訪組。3年多來,不論嚴寒酷暑,不懼山高路險,不管舟車勞頓,他堅持帶隊暗訪,走遍涼山州11個脫貧縣所有鄉鎮、1072個貧困村。
李康靈,成了涼山部分不作為基層干部眼中的“惡人”,也成了彝族同胞心里的“親人”。“我更愿意把自己比作一條小小的蚯蚓,在基層大地松窮土、啃窮根,努力耕耘。”
返鄉創業大學生曹有忠:村里第一個搞電商開淘寶店的新農民
在山東聊城耿店村,“85后”曹有忠,是從耿店村走出去的大學生,也是大伙兒公認的有經濟頭腦的“棚二代”。
大學畢業后,長沙、北京、濟南,兜兜轉轉,曹有忠最終決定回家種棚。他是村里第一個搞電商開淘寶店的新農民,也是村里蔬菜水果種植面積最多的種植戶。50畝梨園、11個葡萄工棚、6個尖椒大棚,哪年哪月哪日種的什么作物,他記得清清楚楚。今年上半年,他在網上僅忙活了半個月,就銷售了3萬斤西紅柿,發了7000多個訂單。
“說到底,家里種地能掙到錢!”曹有忠說,跟他同一時期回來的年輕人差不多有十幾個,其中包括耿付超、耿付興兄弟倆。“他倆之前一個做水果生意,一個在杭州的汽車公司上班,返鄉后倆人分別承包了5個大棚,今年掙了有十幾萬。”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耿店村共有86名年輕人先后返鄉,“70后”“80后”“90后”占了近九成。
社區書記王婧:平凡崗位見證不平凡
2018年1月,31歲的王婧到遼源路街道佳木斯社區任職,成為青島市市北區最年輕的社區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帶著青春活力與專業知識,懷著夢想走進了社區,走進了居民的生活中,三年來,她兢兢業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使命,用無私奉獻書寫著無悔青春。
社區工作,瑣碎繁雜,看起來件件都是小事,卻又關系著家家戶戶的幸福生活。從深圳回到社區工作的王婧,干勁滿滿,為了深入了解居民所需,她積極走進每戶居民家中,傾聽群眾心聲。說到社區里的人和事,“李大爺、劉阿姨、誰誰家小孩兒……”就像自己家人一樣被王婧時長掛在嘴邊。
據了解,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王婧先后為社區13個樓院鋪設了污水管道,1176戶受益;為8個樓院進行了包括墻體保溫在內的樓院改造,520戶居民收益;還積極聯系有關部門安裝防盜窗、安裝健身器材等,確保轄區內居民受益。
“我想,居民家庭的幸福感就是我在社區工作的成就感。為居民打造‘和諧幸福’之家,這就是我的初心。”這位80后年輕書記眼神里充滿了堅定。
她在佳木斯社區任職期間,社區先后被評為2019年青島市綠色社區、2019年創建五好關工委達標單位、2020年青島市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最美志愿服務社區”、2020年青島市學雷鋒志愿者服務“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個人被評為2018年度市北區優秀共產黨員。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對于滿腔熱血的有志青年,扎根基層正是最好的選擇!在這里,多的是大展拳腳的機會,面對的是熱情親切的群眾,加的是實干篤行的精氣神,磨礪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就讓多彩的青春在一線競相綻放。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孫翔 綜合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大眾網·海報新聞等)
5月18日9時30分,山東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濟南移交第六批群眾信訪舉報轉辦件,共計135件(重點關注的標“*”件6件),其中來電129件,來信6件。截至目前,濟南共收到轉辦件740件。[詳細]
5月18日上午,濟南市宣傳貫徹《排污許可管理條例》新聞發布會在龍奧大廈召開,圍繞《排污許可管理條例》主要內容及濟南市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發布。[詳細]